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八路军为何不留侵华日军活口?其中有何隐情?

2014-06-07 16:26:1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1937年10月,日军在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36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回到汉营,从此赢得了“飞将军”称号。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雁门关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关隘。正如着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指出的:如果把漠北草原比作是中国历史演变的大后台,那么雁门关就是演义一幕幕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历史剧的出场门!

  贺老总环视在座的诸将,语气坚定地说:

  “眼下日军正向山西的几个重镇进击,忻口战役正在进行。敌人每天都要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向前线输送弹药和给养,可以说,这是敌人的一根大动脉。目前,日军的气焰十分嚣张,自以为这一带已是他们的后方,所以戒备相当疏忽。我们正好利用敌人的这一弱点,出其不意,给他一个致命的打击!”

  10月16日,驻守大同的日军纠集了300多辆汽车,满载武器弹药,一路向雁门关驶来。

  接到情报后,八路军第120师将伏击车队的任务交给了第716团。

  第二天拂晓,第716团独臂团长贺炳炎和廖汉生政委就带着连以上干部勘察地形。他们悄悄钻进黑石沟,爬上山顶,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立刻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脚下。它从雁门关伸出,在脚下由西向东绕了一个大圈,然后向忻口方向折去。公路的西面是悬崖峭壁,北面是一段陡坡,顺公路向南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这里果真是一个绝好的设伏之地,既便于部队隐蔽接敌,又使得敌人遭打击后无法进行有效还击。

  贺炳炎团长当即进行了具体部署:1营、2营埋伏在陡坡南北,中段由3营负责主攻,再由1营派出一个连向阳明堡方向警戒。3营11连伏在桥西,断敌逃路。

  明确任务后,贺炳炎十分严肃地说: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