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盖”的发明既偶然又简单。其前身三十式步枪因为沙尘经常发生故障,日本军部上校有坂成章和少校南部骐次郎给出解决方案——在三十式步枪上加防尘盖一枚,一种新枪型就这样诞生了。
“三八大盖”将步枪枪机简化到极致,仅有5个零件。“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此举不但降低制作成本,分解简便,而且提高勤务保障性和可靠性。
“三八大盖”长127.6cm,上刺刀后达到166.3cm。在纷纷缩短长度以1.1米为步枪标准尺寸的二战,“三八大盖”的高度好比姚明打完NBA参加幼儿园的公益活动,视觉反差太强烈。
对长度的迷恋或许与国民身材有关,但它的战场优势令人不容小觑。有道是一寸长一寸强,在拼刺刀是战场不可或缺环节的时代,它的长度让它在白刃战中占尽便宜。
长长的枪管使得6.5mm的子弹在离开枪膛前得到充分燃烧,因而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焰,在狙击和夜战中,想根据枪口火光判断射手位置,难。
金钟罩铁布衫也有软肋,“三八大盖”的致命之处在于,在一个自动步枪时代,在冲锋枪成为新秀的战场,尽管精度很高,打一下拉一下枪栓——显然有点过时了。
关于“三八大盖”最近的一则新闻是中新社的一篇报道——2006年11月1日,在海淀区北邬村施工的工人刨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千余发“三八大盖”子弹。
日历再往回翻70年,1937年,它在卢沟桥的一声响,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从那时起,中国军人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在它的枪口下倒下又站起来,最终用“三八大盖”赶走了制造“三八大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