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是从苏联继承过来的,而苏联生产战略导弹的工厂有75%是在俄罗斯境外。俄罗斯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乌克兰制造的,这与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不相符。主要战略型号SS-18、SS-24分别由乌克兰的扬格尔设计局研制,由南方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制造。白杨导弹虽在俄罗斯境内总装,但其惯性制导系统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生产的。因此,为加强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独立性,俄罗斯必须发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罗斯生产,全弹在俄罗斯总装的新型战略型号。白杨-M是第1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战略弹道导弹。
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和发展起来的
该导弹的主要设计者、莫斯科热力学国家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尤里*索洛莫夫诺夫认为,这是俄罗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过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杨”-M导弹可以认为是俄军工企业的新生儿。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俄现已研制出了“白杨”-M的机动型,它安装在8轴牵引车上,现正在普列谢茨克的国家航天试验中心进行相应的试验。
俄罗斯于1998年12月首批部署了井基白杨-M导弹。1999年12月俄罗斯部署了第2批白杨-M导弹。第1个白杨-M导弹团建立时,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亲自参加了该团的建团仪式。根据START-Ⅱ条约,俄罗斯可部署300枚白杨-M机动式导弹。俄罗斯计划从2000年起,每年部署35~40枚,在今后10年内至少需要270枚。在俄罗斯议会批准START-Ⅱ条约之后,它将取代SS-18、SS-19、SS-24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导弹,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的骨干力量。俄罗斯称“白杨-M导弹将是21世纪头30年内保持世界稳定的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国防部曾准备装备约700枚白杨-M导弹,在前苏联时期沃特金斯克机械制造厂生产SS-25导弹年生产率最高达到60~80枚,按这样的生产率,到2010年俄罗斯有可能装备700枚白杨-M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计划到2010年装备400~500枚白杨-M导弹,即从1998~2001年每年部署2~3个白杨-M导弹团,2001年以后提高到每年部署3~4个白杨-M导弹团,每一个导弹团装备10枚白杨-M导弹。这一计划要求2010年以前白杨-M导弹的年平均生产率要超过30枚。根据1991~1995年SS-25导弹的部署数量分析,SS-25导弹近几年的平均生产率为每年11枚。而且,俄罗斯国家杜马经济政治委员会主席说,2005年以前的白杨-M导弹年生产率只能达到10~15枚。这意味着到2005年俄罗斯最多只能装备120枚白杨-M导弹,而2005年以后即使达到每年生产40枚的水平,2010年白杨-M导弹的装备数量也将只有约320枚。
塔曼导弹师此次装 备的2枚单弹头式“白杨”-M导弹,只是该师计划中一个团应配备10枚数量中的1/5。俄方也通报了这两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北纬51度48分,东经45度39分;第二部发射井的地理座标是北纬51度45分,东经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师装备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战略导弹。 塔曼导弹师位于俄罗斯萨拉夫州,离萨拉托市仅20多千米的距离。在这里的地下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已进行核战备值班30多年。该师为红旗导弹师,曾获得过苏联“十月革命”60周年勋章,前身是歼击航空兵师,出过30多位苏联英雄,现任师长为尤里·卡维林少将。卡维林少将生于1956年4月24日,1974年开始服役,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学院(现彼得大帝军事学院)指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