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率第三中队两个排和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位沙则、仲昆桥地区,1个排位扯冬,1个加强排位枪等以西地区。
近卫联队第四营(欠1个连)配置在龙布、下地地区,为第四师的机动兵力。
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吉米塘。
克节朗地区印军的部署特点是背山面水,前重后轻,宽正面,浅纵深,状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较薄弱,其左翼依托高山与纵深联系较紧,既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又是其要害。
印军的部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据点。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缺乏战术协同和火力联系。阵地多设在山腰、山脚、谷地、河边和垭口两侧,以控制道路、河谷、桥梁和山垭口。重视组织和运用火力,对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进行了标定,计划了火力。火力组织上重视正面,忽视侧后。工事主要以地堡群为主,辅之以简单的野战工事,并有铁丝网、鹿砦、竹签和地雷等副防御设施。地堡多系土木和木石结构,有时利用大石或石缝构建,质量虽差,但数量较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地堡射孔多开在正面(有1~3个枪眼),视界、射界较窄,射孔死角较大。工事隐蔽伪装较好,不易发现。印军第七旅进入克节朗地区仅20多天,即完成了各据点的防御工事。入侵择绕桥西的印军,一夜之间即架设了一道40余米长、纵深约1米的鹿砦。
①见达尔维著:《克节朗之战》第127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
三.西藏边防部队的决心与部署
在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交手,这次作战是反击入侵印军作战的第一仗,“其胜败得失,关乎国威军威”。中央军委总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务求初战必胜”,核心是“打狠打痛”、“全歼速决”。因为只有成建制地歼灭入侵印军的有生力量,才能给印度极右派以有力的打击。
为贯彻中共中央有关的战略策略思想,在反击作战前,中央军委和西藏军区前指都明确规定参战部队不得越过东经91°42′,以免引起不丹王国的疑惧或因误入不丹王国境内,给印度以挑拨中不关系的口实。由于中国边防部队在反击作战中严格地执行了这些指示和规定,曾使少数印军进入不丹得以逃脱,但却赢得了不丹等周边国家的赞扬和好评。因此,当印度政府诬蔑中国入侵不丹时,不丹王国即发表声明进行辟谣,从而争取、团结了不丹等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