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士兵的流血和战友的牺牲中受到赞扬的人,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韩先楚也说过。
有疑问 常胜将军打过败仗吗
张正隆为《战将韩先楚》的创作耗费了两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和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部队官员、军史专家等百余人。韩先楚指挥过的胜仗很多,但张正隆希望也能找到韩先楚打过的败仗的例子。“选一两个比较典型的剖析一下,这对此书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成问题的。”张正隆起初是这么想的。
可一着手,包括军史专家在内的许多人,却说韩先楚没打过败仗。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这可能吗?张正隆很是疑惑。
为此,张正隆特意查阅了韩先楚指挥的各个战役资料,其中第四次临江保卫战前攻打通化,韩先楚率4纵10师主攻,3纵配合。激战三昼夜,部队伤亡很大,仅仅攻占几个外围据点。从来都是攻击向前的韩先楚,这回不干了。战后他还作了检讨:这仗打急了,打冒失了,打莽撞了,教训不少。
就这次攻打通化而言,无论后来的文字将战斗怎样描述,都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他们没有达到战斗目的,而敌人守城成功了,这会是韩先楚的一次败仗吗?张正隆发现,作为“指挥”的关键环节、重要标志的战斗决心、方案并不是出自韩先楚,而是来自辽东军区。是辽东军区命令韩先楚去打的,他只是具体的前线指挥员,而最后还是他下的决心报告军区撤出了战斗,这个“败仗”能算到韩先楚头上吗?
张正隆到底没有发现韩先楚明显打败仗的例子。韩先楚从红军时期开始,再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又跨过鸭绿江与当时头号强国交战,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各样的仗他都打了,都打得那么漂亮。“问题不在于他打没打过败仗,也不在于像他这样的将军有几多,而在于他这个放牛娃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位将军的。”张正隆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