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也不长,平均四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
还有,如果你觉得官员这饭碗不好吃,想辞职有时也没有现在这样自由,比如你不幸遇到朱元璋,你说你不干了?啥意思?绝对“杀无赦”!
说古代“公务员”是瓷饭碗,重要的还不是指上述“通过读书考试或其他途径”成为朝廷命官这个群体,因为此群体数量在古代实在太少,一般说来,在古代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供养、俗称“吃皇粮”的官员最多到八、九品,到县上顶多到县令下属的捕头(县尉),类似现在的公安局长就没了,再往下的公务人员,朝廷是不管的。换句话说,占到古代公务员队伍90%以上、在各级政府机关上班、为“公家”服务的师爷、衙役等基层公务人员,端的更是比朝廷供养的命官还易碎的瓷饭碗。
“师爷”是比较常见的基层公务员,属于吏的范畴,专指那些读书却科举不中,转而研读并精通行政事务的读书人,而被朝廷任命为县(市)长的,大多是科举出身,尽管能写一手好字,能背四书五经,但要处理一个不熟悉地方的复杂行政事务(古代朝廷命官一般是异地做官),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于是,地方官为完成政务,就须在当地招聘熟悉地方社情民意的师爷,辅助他们处理政务和事务。师爷发挥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具体负责“官府职簿书”等。
衙役也叫胥,和师爷相比就更可怜了,他们的具体工作是“任奔走供役使”。“胥”又可分为“皂”和“隶”。皂负责具体执行收税、抓捕和市场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隶”就是官员车夫、轿夫、伙房厨师等,负责官员后勤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