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过几代的奋斗,横扫六国,威振海内,一统天下。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统一了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确立了国家的疆域。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占领了河北北部,第一次成为邻海国家。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军打败荆楚军队,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广大区域。二十四年(前223年),又占领了淮南,进一步扩大了海疆。二十五年(前222年),秦“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7。同年“王翦遂定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8。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齐国,东海岸连成一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兵占领岭南之地,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使秦的统治达到今天越南的北部,海疆延伸到南海。这样,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关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9。根据史籍记载,秦时海疆包括了十六郡。自北向南为:辽东郡,包括了辽宁东部和朝鲜的西北部。辽西郡,包括了今辽宁西部和河北秦皇岛、昌黎、乐亭一带。右北平郡、渔阳郡、巨鹿郡都有临渤海的部分。齐郡临渤海,琅琊郡、东海郡临黄海,从山东半岛直达长江以北。秦会稽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海岸线则从江浙一直延伸到越南的海防。
汉朝是继秦之后出现的封建王朝。汉初,沿海沿边的许多地方仍被割据势力所控制。沿海的东瓯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南越被秦委派的南海郡龙川令赵佗所掌握,赵佗拥兵自重,兼并了象郡、桂林,自立为南越王。经过汉高祖经营,又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加强,“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于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历程。吴王濞叛乱失败后,刘濞的儿子窜入闽越,挑起闽越与东瓯的战争。汉武帝采纳了庄助的意见,派遣楼船将军发兵会稽(治今苏州市),从海上援助东瓯。闽越在汉军未到达之际,即已先行撤军,从而使西汉王朝取得了对东瓯的宗主权。公元前119年,汉朝北部边疆的战争告一段落,汉武帝开始着手解决南部的割据政权。元鼎三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五路大军进攻南越。楼船将军率先攻入,占领了番禺,南越终被平定。这样南部海疆又归中央政权控制,形成了番禺、徐闻、合浦、日南等重要的海港,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公元前110年,汉朝的军队又攻入东越,东越王被人杀死,汉武帝进而统一了东南部沿海。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左将军荀彘率水、陆军五万人攻打朝鲜,杨朴水军由山东渡海,与荀彘配合,消灭了卫氏朝鲜,设置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
西汉时,中央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临海的刺史部包括幽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和交趾刺史部。临海的郡多达21个。自北向南:幽州刺使部含七个临海郡:乐浪郡、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部、右北平郡、渔阳郡、渤海郡。青州刺使部包括了千乘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四个临海郡。徐州刺使部包括琅琊郡、东海郡、临淮郡三个临海郡。扬州刺史部包括会稽一个大临海郡。交趾刺使部的临海郡有:南海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公元前110年,汉王朝把海南岛划入版图,又设置了儋耳郡和琼崖郡。
沿海的郡国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港城市,如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唐(今杭州)、丹徒、琅琊、之罘、临淄、泉州(今天津)等。其中番禺、临淄都是著名的大都会。据史书记载,临淄是五方之民相聚的地方。临淄发达的制盐业、纺织业为全国提供了丰富商品。近海的番禺更是商贾云集的地方,聚汇了四方的宝物,如:犀、象、珠玑、银、铜、果、麻布等等。
中央王朝在沿海郡县不仅设立行政官员,而且还派驻军队和军事官员。在临海的乐浪郡、辽东郡、辽西郡、渤海郡、千乘郡、琅琊郡、临淮郡、会稽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都设立了都尉,都尉为一郡典兵之官。其中设在雷州半岛徐闻的都尉,设在杭州湾钱唐的都尉,设在千乘郡的都尉,设在乐浪郡的都尉显然都肩负着海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