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华夏春秋 > 正文 >

明末向日本借兵"光复中华"事件始末

2014-06-05 16:27:0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清朝就这样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但明朝的遗臣首先拥立神宗的孙子福王,试图进行抵抗。可是他们步调不齐,在南京失陷、福王被俘之后,接连地拥立了唐王、鲁王、桂王等……

  第二次

  同年冬。

  海盗出生地水军都督周鹤芝,要求与其有旧交的萨摩藩主岛津氏派遣援兵。据说萨摩藩答应以第二年四月为期,借兵三万。(另,有人认为第一次派求援使来的崔芝和这位周鹤芝是异人异名,也有人认可是异名同人。)

  第三次

  正保三年(顺治三年)(1664年)三月。

  周鹤芝根据前一年与萨摩藩的约定,准备派遣参谋林斋舞把计划付诸实现。但找到副将黄斌卿的反对,据说未能实现。

  第四次

  同年九月。

  (也就是上述郑芝龙的乞师。)

  第五次

  正保四年(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

  周鹤芝遭到黄斌卿的反对,一度放弃了向萨摩乞师的念头,这次又要求派援兵。但这时福州已经失陷,唐王也被捕,萨摩藩尽管与周鹤芝之间有“父子之义”,但其救明的意志已经减退,因而不了了之。

  第六次

  同年三月。

  看来周鹤芝向日本乞师最为热心。他一义子林皋为使者,随同安昌王于这一年再次向日本乞师。但据说不得要领而还。

  第七次

  同年六月。

  安昌王曾作为第六次求援使去过日本。这次他借同御史冯京第及黄斌卿的弟弟黄孝卿,又来日乞师。但据说黄孝卿耽溺于长崎的妓女,把乞师之意忘在脑后。由此可以看出,明朝遗臣方面也开始出现了颓废的萌芽。

  第八次

  庆安元年(顺治五年)(1648年)。

  (即上述郑成功的乞师。)

  第九次

  庆安二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

  冯京第偕同黄宗羲去日本乞师。从《海东逸史》来看,与第六次的记述(《日本乞师记》)、第七次的记述(《海东逸史》)同样都记为“不得要领而还”,大概是基本上未予受理,稀里糊涂地回去了。

  第十次

  同年冬。

  据说舟山群岛的鲁王处任职的御史俞图南来岛了日本。汪光复的《明季续闻》仅作了这样的记载,详情不明。但可想而知也是为了乞师。

  第十一次

  同年十一月。在鲁王处任职的将军阮美去日本乞师。但其背后有*僧捣鬼,表明乞师情况正走向穷途末路。

  第十二次

  万治元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

  (即上述郑成功的乞师。对他来说是第二次乞师。)

  第十三次

  同年。

  郑氏家族郑泰的请援。《外藩通书》在记载《郑经呈长崎奉行书》的后面,附有近藤守重的按语:“郑泰于永历十三年(明永明王的年号)(清顺治十五年)向日本请援。”但按语仅次一行,不知是否属实。

  第十四次

  万治二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

  朱舜水乞师,朱舜水后来作为水户藩的宾客而收到重视,最后以日本为埋骨之地。他曾经多次去日本,所以关于他的乞师计划,也很难决定其年代。现在根据中村久四郎的说法,把他最后去日本的年代(也就是最后没有回国那次)看作是乞师的年代,因而就以万治二年为期了。

  第十五次

  万治三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

  (上述郑成功部将张光启的借兵。)

  第十六次

  贞享三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

  这时候三藩之乱已经平定,占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已经投降,清王朝的基础已经十分巩固。但还是有一个名叫张斐的明人来到长崎,声称:“闻水户候甚重道义,为得其助,以谋恢复而来。”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有人不舍复兴明室之志,确实令人惊愕。这是所能知道的最后一次乞师了。

  唇齿之谊

  在明末十多次请援中,日本国多少给予响应的,只有最初的三、四次。但是,如果考虑到但是日本的状况是在宣布锁国令之后不久,而幕府却能认真地讨论这一问题,尽管是隐秘的,却一直在做出兵地准备,这还是应当说是令人震惊的。如果再考虑到在幕府的热情衰退之后,民间认识有形无形的援救之情还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能不令人镇静日本人对中国王朝感情之深厚。

  其原因,恐怕海不能不说是由于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亲近感--从种种的意义上对先进国家、对日本先人长期仰慕的汉民族的唇齿之谊。这种对汉民族的唇齿之谊,当汉民族的国土遭到了异民族的侵犯时,就作为一种深厚的同情而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该异民族的激烈的憎恶而迸发出来。

  在五世纪倭之五王时期,我国坚持只是与南朝通交,我在第三章上做了推测,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倭之五王判断南朝好,北朝不好所起的作用。而在后世的宋王朝时代,我国对占有中国北半部的女真族的金王朝也不予理睬,始终只与南宋王朝亲密交往。当蒙古人的元王朝取代宋王朝时,当时的当权者镰仓幕府对此抱着强烈的敌意,拒绝一切交流的要求,连发生战争也在所不辞,终于招致了两次空前的国难。

  而现在出于明清交替之际,尽管处于锁国状态之中,仍对明王朝要求援救的意图表示了热情,虽然为时不长。

  这种热烈的唇齿之谊,也可以说是仅仅把汉民族的王朝四位中国正当合法的王朝,与顽固的正统主义互为表里;而且这种正统主义是与对“夷狄”的异民族(我国也被看作是‘夷狄’)无缘无故的藐视相联系。

  怀良亲王曾被认为对明王朝使节的态度不逊。他说的话中有这样的几句:“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明史日本传》)这些话看来是代表当时日本人的感情。

  这是日中两千年交流史中日本外交姿态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