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在战后多有著述,回顾这段惨痛经历,他们最大的感慨是:生存与死亡没有规则。有人偷跑去河边喝水,前三个可能都没事儿,第四个却可能被一枪打死;你可能被一个和颜悦色的日本兵优待,但转眼就会有一个不那么和颜悦色的日本兵砍掉你的头;你也许精疲力竭,脱水而亡,也可能身强体壮走到终点却因为一个矮小的日本兵看你不顺眼而暴打致死。总之,没有人能保证你的安全,也没有人能告诉你怎样能活下来。
没有规则就没有文明,1941年的巴丹是被文明遗弃的死地。
1957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桂河大桥》一举夺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于是人们知道在遥远而神秘的东南亚,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曾经有过一座由盟军战俘修筑最终又被盟军轰炸机炸毁的大桥。而彼时,桂河桥东岸的墓地里,9000战俘的冤魂已经在这里静静的躺了15年。
如同桂河大桥本身是泰缅铁路的一部分,桥边的这9000尸骨也只是为泰缅铁路殉葬的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1941年,日军占领泰国和缅甸后,由于无法安全使用马六甲海峡,运往缅甸的军队以及后续补给必须靠陆路维持。日本遂决定以最快速度修筑一条连接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的铁路。工程总共募集了盟军俘虏6万2千人(6318英国人,2815澳大利亚人,2490荷兰人,剩下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数万泰国人、18万缅甸人、8万马来西亚人、4万5千印尼人进行施工。
20世纪初,英国曾勘测一条通泰国和缅甸的铁路,因建设难度太高而放弃。日本人沿用了英国人的探勘路线,他们不担心建设难度,因为有无数的劳动力可以随时使用和牺牲。
1942年6月,缅甸战事稍平,泰缅铁路在泰国北碧和缅甸丹彪扎亚一起开工,经由三塔山口连接。
原计划6年完工的铁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价下仅用17个月(1943年10月17日)就完成了415公里。铁路沿线,本来就多有蛮荒险恶之地,加上刺刀、皮鞭和瘴疠、疟疾等疾患,筑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艰难到不可想象--约25%的战俘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虐待或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疟疾,痢疾)丧生。1万2千名战俘、4万缅甸劳工、4万2千名马来西亚劳工,十万冤魂铸就了死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