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敢斩使,只是回了一封绵里藏针的国书: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论武有孙武韬略之兵法。又脚下选股陈梢,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节选)
这封国书在中日历史上很有名。虽然怀良亲王自称“臣”,但言辞犀利,强直豪壮,“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
堂堂天朝之主,却受到夷狄小邦如此奚落,“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话说,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都被朱元璋赶回漠北牧羊,日本如此无礼,朱元璋为什么不兴兵征讨?
天下初定,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然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从政治上考虑,他自然不愿再起干戈。从军事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然,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根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