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共产国际中国部为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决定将《救国日报》迁至美国印刷,派吴玉章回国准备,命陈达邦赴巴黎待命。在待命期间,陈达邦靠手艺以经营印刷业营生。后来,得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已陆续撤离,陈达邦于1942年从巴黎回到中国。
陈达邦的五哥陈岳云,早年在长沙开办纸印公司,北伐开始后迁武汉。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陈岳云的纸印公司迁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更名“中国印刷厂”。陈岳云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在重庆印刷界颇有影响。陈达邦回国后辗转来到重庆,在现有条件下采用在苏联、法国学到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使“中国印刷厂”的客户日益增多,业务不断扩大。在祖国西南重庆的陈氏兄弟,其印刷名声播散海内。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吴玉章联名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推荐陈达邦。经批准,陈达邦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负责人民币印刷工作。
陈达邦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后,货币改革工作正在展开。195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了第一套人民币改版方案。根据中央对改版人民币的决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增设国外业务局印刷处。陈达邦由印刷局综合科科长升任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全权代表)赴苏联处理印钞事务。
1952年4月6日,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叶季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局长贺晓初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陈达邦一行,会同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代办戈宝权等,就人民币印刷事项同苏联财政部长兹维列夫举行会谈。苏方承诺代印人民币的原则问题由苏方财政部长解决,技术性事项由苏对外贸易部木材出口公司协调,中方由留在莫斯科的陈达邦与苏方洽谈印币技术问题。于是,陈达邦抓住机遇同苏方技术人员多次会谈,在印钞技术上达成了共识。8月15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就包括代印人民币在内的苏联援建中国项目进行双边会谈。周恩来回国时留下李富春、叶季壮、陈达邦等就印钞问题继续与苏方磋商。至9月22日,中方委托苏方代印人民币的协议正式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