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收到过几次老公送的花?”一女子在情人节没收到老公送的花,愤而开帖做调查,结果众多回帖让她“成功”摆脱了郁闷:“就一次,求婚那天,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只送过一次,还是我叫他送的!”“从来没有,泪奔……”帖子成了诉苦和声讨大会。(5月8日《人民日报》)
不管是热恋中的情人,还是已婚多年的夫妻,如果一方带给另外一方一些浪漫的行为或举动,可能彼此会感觉有些难为情,但一定从心里很愿意接受,并且为此感到愉悦。但遗憾的是,到了现实生活中,浪漫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打开网络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的关键词,得到的也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等结果。
既然我们不拒绝浪漫,为什么我们又不愿意去浪漫?这虽然和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性格有关系,但更主要的因素却是当下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让我们忘记了浪漫为何物。首先,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裹挟其中的每个人都感觉“压力山大”,而压力和浪漫,无疑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我们每天为了工作和事业疲惫地奔波,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拿什么心情去浪漫?又拿什么资本去浪漫?年轻人是浪漫故事当仁不让的主角,但一套房子就要透支他们十几年的青春,迫使他们节衣缩食度日,浪漫势必成了一个奢侈的词汇。
其次,处在市场经济,一些人变得越来越世俗和功利,而世俗和功利从来都是浪漫的大敌。当我们觉得一束玫瑰远远没有一顿丰盛的饭菜更加实在,一次两个人的烛光晚宴远远没有一群朋友推杯换盏的“附加值”更高,浪漫在我们心中势必没有什么地位,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浪费”。换句话说,世俗功利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理念,不会给浪漫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我们有抱怨,但我们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世俗,迎合了功利。
最后,是有些人把物质等同于浪漫,以物质来表现浪漫,结果就是南辕北辙,甚至连浪漫本身为何物都变得面目模糊。其实我们身边并不乏追求浪漫,同时也有能力和条件浪漫一把的人,但是他们却错误理解了浪漫的含义,以为浪漫就是给对方买名贵的鞋子、皮包、手表,以为浪漫就是欧洲游,就是一掷千金。这样的浪漫,即便和心情有关,也是物质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而和真正的浪漫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无关。
与其说是浪漫抛弃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抛弃了浪漫,但浪漫并非可有可无,因为它总是发生在和我们最亲密的人之间,所以它和我们对生活的幸福感受有关,也和我们家庭的稳定和谐有关。暂时放下心头的压力,抛下世俗的烦恼,少点功利与物质,去拥抱一回浪漫吧,给你的爱人一份惊喜,体验两人共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