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情人透露,在马航客机失联之后,有资深科学家通过中国工程院向国家领导人递交了一封信,希望开始建设全球性卫星监视网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家刘瑜认为,该项目的目标“宏伟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假如获得批准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实施观测的能力。
刘瑜说:“现在的国际性地球观测服务都由欧美国家主导,但假如中国以此为目标发射50多颗卫星,整个行业的情况都会发生变化。”
他说:“太空中的中国卫星越多,我们的工作就越容易做。部署在不同位置、装备了不同传感器的众多卫星把数据传回来,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能更好地了解被关注区域的情况。”
报道称,即使获得政府批准,卫星项目还要面对各种技术难题。如果希望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建立全球性卫星网络,中国每年的发射数量就必须增加近一倍。这将挑战酒泉、太原、西昌等现有发射中心的负荷极限。这些地方还要完成中国其他太空任务。
不过,位于海南文昌的发射中心的升级工作已经完工。航天业内专家认为,这将极大增强中国的火箭发射能力,使监视卫星项目成为可能。刘瑜表示,虽然之前取得了部分进展,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卫星成像设备的技术水平。
同样供职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郭子祺认为,大约50颗新卫星的运行将由诸多部委负责,协调工作因此困难重重。
中国海洋大学一位专家认为,中国还需要在国内外建设更多地面站,尽可能提高数据传回速度。他说,“许多中国卫星只能在飞越国内的时候回传数据,所以有时候我们接收的数据仅仅是卫星收集量的一个零头。为建设一个像美国那样高效的全球性监视网络,我们必须同时扩建海外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