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军事影视 > 正文 >

波兰电影《华沙保卫战》也可以远超欧美

2014-06-09 09:03:4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华沙保卫战》是波兰拍摄的一部反应1920年苏波战争的关键之役――华沙战役的影片。目前传统的欧美国家的战争影片(主要指美国、英国)由于题材和内容意义上无法取得突破(总是在人性、反战上打转转)。

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场波军反击红军的戏:指挥员一声令下,正在做祷告的士兵迅速集结,在出发之前,随军牧师为他们祷告,并随部队一起上了战场;在战场上,波军在红军的强大火力下损失惨重,被压制在地上起不来,此时,牧师举起十字架,大声读着祷告词,一边勇敢的站起来,走向红军的阵地;波军官兵受到鼓舞,纷纷站起来勇敢冲锋,而牧师却在此时被红军打死了。要知道,在波兰的文化中,宗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上帝与我们同在”和我们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一样,对波兰人有着级强烈的精神鼓舞作用。所以这场牧师的戏,配合那首感人的宗教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催泪效果。

3、影片的争议点在于对红军形象的刻画。如何刻画反面人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在战争电影中,电影制作者会将本方的军人形象塑造的高大全,偶尔会有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这是正常的;但是敌人的形象就比较难掌握了,往往与影片的拍摄目的和电影人的主观认识有关。比如,在两极对立时代,欧美电影表现东方军队(包括中国,日本,苏联)的形象基本都是:官兵思想狂热,没有自我意识;军官腐败堕落;打仗不怕死,还傻乎乎的净往枪口上撞。而东方电影表现西方军队(包括美军,国军,日军),则是都是:有钱,武器装备多的数不胜数;凶残,杀人如麻;愚蠢,总是被正派人物刷的团团转。

以中国为例,一般来说,早期的电影处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大量的丑化敌人,把敌人的勇敢表现为凶残,聪明表现为狡猾,仁慈表现为虚伪等等;也有点丑化其实是为了喜剧效果的需要,因为影片本身就是喜剧题材的,比如《举起手来》等等。但是到了现代,在战争正剧中,一般都能比较客观的刻画敌军形象了。

说回《华》吧。影片中基本来说还是客观表现了苏军的形象,起码,没有像韩国人那样,连敌军的番号都搞不清楚,胡编乱造。但是,必须指出,有些东西在导演的内心深处,总是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比如,片中的波军都是军装笔挺,穿着整齐,而红军却邋遢不堪,军装也不整齐一致,活像一伙土匪。还有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影片的战争戏,特别是刺刀战的戏份中,尽管波军与红军拼杀的激烈,但你会发现,你看到被杀死的大部分都是红军,而波军被红军刺杀的场面很少,我印象中比较深的就是一场波军与红军在城镇街道上遭遇的刺刀战中,波军打头阵的几个童子军在第一轮交锋中被红军刺杀。

相比之下,我感觉其实我们中国的战争片反应战争真实程度,反应敌军客观形象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华沙保卫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影片,在此力荐!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