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蒙难时期,她再一次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文革”中邓小平第一次蒙难时,孩子们尚小,她就像一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她都得一一操心。邓楠主持家务,她当顾问,几乎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下去。
再后来,一道遣散的命令将邓小平下放江西。行前,邓小平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邓小平的要求得到批准。夏氏到江西一住下,就锄地种菜、淘米做饭。
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中,一是酒,二是豆瓣酱,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在压抑的岁月里,邓小平时常喝一点酒,但当时却缺少供应。另外,邓小平口味偏重,一直做菜以豆瓣酱为作料就着下饭,但这在当时也很少。这些困难没有难倒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酿出了邓家的酒和邓家的豆瓣酱,也为邓家在流放岁月的生活添加了一道佐香……
邓小平回京,家中又添了一代人。好在夏氏对这一套都熟悉,几乎没让邓小平夫妇操心和儿女们费神,她又帮助一个一个地带,一个一个地抱。当孩子们一个个成人时,她的白发爬上眉梢,但劳作依然不减。她身体一直很好,只要劳作,她就不会生病……
在邓家,她既是奶奶,又是母亲。她有三个亲生女儿,除了将邓先群带在身边,其他孩子她都没有顾及。她用朴素的情怀,保证了邓小平的工作和生活。在邓家,她是邓小平尊敬的先辈,也是卓琳的朋友和助手,是孩子们的奶奶和亲人,也是晚辈的祖母和最挂念的人。同邓小平一样,她以90余岁的高龄谢世,只留下一个名字叫夏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