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氏品行很好,从不埋怨什么人,也不打骂孩子,遇到什么事总是讲道理,街坊邻居发生什么纠纷,都请她断家务。过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位淡氏断定的家务事却经常受到大家的称道……
淡氏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留在邓小平的记忆中。那些年,邓小平的父亲邓老爷热心社会活动,曾在“袍哥”中当“三爷”,也就是在组织中处理日常事务,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到了民国时期,邓老爷曾担任过广安县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成为公家的人,整天在外忙碌。所以,料理邓小平生活、负责邓小平教育的主要是母亲。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他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奋、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态度。
据邓家后代们讲,淡氏最疼爱的是邓小平。后来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每逢春节团圆之时,饭菜端上桌时,她已泪流满面。
1926年,淡氏病故,终年42岁。有人说,她是想大儿子想死的。邓小平只在母亲身边生活到15岁左右,但这15年却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位母亲给儿子的影响,也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夏伯根
在邓家,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奶奶名叫夏伯根。套用《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奶奶也不是亲奶奶。
邓小平和刘伯承率大军进川时,四川人民欢欣鼓舞,其中也包括邓小平老家的亲人。听说邓小平入川,广安一位中年妇女兴奋不已。她把大门一锁,拿起一个小小的包裹,坐着嘉陵江上的小船,便来到重庆的邓家。这位农妇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
此时,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卓琳任重庆人民小学校长。而邓小平的儿女还小,尤其是毛毛刚10个月,最小的儿子也将出生,全部孩子便由这位农村来的妇女照看。
夏氏是邓老爷的最后一位妻子,也是继张氏、淡氏去世后,娶的另两位妻子中最后的一位。淡氏去世后,留下一堆儿女,邓老爷又娶了一位萧氏,为邓小平生了个弟弟邓先清,可惜不久萧氏也病逝了。邓老爷无力照料这些孩子,就娶了第四位妻子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