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许没有F-15E那么负有盛名,也许没有SU-30MKK那么飘逸灵活,但作为一款久经战阵的老将,一种守护欧洲天空30多年的战斗轰炸机来说,它无疑已经用无数的战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是一款优秀战斗机,它的名字叫”狂风”!
与杀气十足的“狂风”相比,我们的“飞豹”还很稚嫩,但在我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与祖国强烈的召唤下,“飞豹”的性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了飞跃性的成长, 使它已经拥有了挑战世界一流飞机的实力,让我们用最科学的评估方法,来剖析我们的“飞豹”在面对悍将“狂风”时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吧!
“狂风”战斗机是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于1973年12月试飞,1976年入批产,1980年开始服役,92年停产。该机共生产有对地攻击型(IDS)、防空截击型(ADV)、电子战与侦察型(ECR)等3种型号。在不断的进行现代化改进下,一直服役至今,并将继续坚守岗位多年。
为了满足多国的需要,“狂风”的任务要求与飞豹有很大差别,我们的“飞豹”是70年代经空,海军研究后,统一要求研制的用于代替海航轰5以及陆航轰6的中型战术轰炸机,不过分强调对空能力;而狂风则既要对地攻击,也要对空截击,这种近乎矛盾的需求(前者要求低空性,大速度,大翼载,--后者要求高升限,高机动,低翼载),使得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设计人员认为只有采用当时流行的可变后掠翼才能实现以上的要求。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与我“飞豹”之间在作战性能上的巨大差别。
“狂风”机翼为可变后掠悬臂式上单翼。机翼翼根段为固定段,其前线后掠角为60度;活动段后掠角可由人工控制在25度至67度间变化,带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缘缝翼,可变后掠翼气动布局的优点是:通过机翼后掠角变化,使飞机在低速和高速飞行中获得理想的机翼前缘升力.
但是可变后掠翼飞机都有着结构复杂的箱形结构——翼盒。翼盒两端容纳可变翼翼根转轴,此部分是可变翼设计飞机的重点,也是飞机死重的来源,另外变后掠翼飞机的操纵也非常麻烦,故障率较高,最要命的是复杂的变翼机构限制了飞机的载荷,外型,隐身等一系列性能的提高.限制了将来改进提高的余地;而不同的是,飞豹采用了中等后掠角带前缘锯齿的上单翼,后缘外侧副翼布局,在保证中低空性能的同时也兼顾了空战能力,而可靠性,可维护性等都比前者要高出很多。
因此,笔者认为,与采用电传操作的狂风相比,使用四重传操纵系统的飞豹综合机动性能不比前者差,但在可靠性,维护性上优势明显.因此,飞豹的在对地攻击时表现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