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选
历时五个月的香港政制改革咨询5月3日结束,不同势力的舆论争夺战逐步升温。“泛民主派”方面,聚光灯从“占领中环”、“公民提名”到4月的上海之行,总的趋势有二:一是泛民整体继续向激进势力靠拢,公民提名从少数人的狂热变成泛民明知不可行却不敢说不的想法;二是“温和泛民”为了抗衡激进一翼而陆续作秀:一方面争取与中央官员沟通,另一方面却在不断横生枝节。而这些“秀”是加强还是削弱了民意对他们的支持,大部分人心里有数。
至于建制派,基本策略是在基本法框架内就提名委员会人数、组成、准候选人“入闸”与“出闸”的门槛和候选人数目几个关键问题上提出建议。
然而,在纷纷扰扰、叫价还价的背后,有些最根本的问题已被忽略,或者被故意忽略。回想2005年,“泛民主派”否决政改方案,选择原地踏步的理由是要普选“路线图”和“时间表”。到了“有图有表”、2017普选在望的关键时刻,却又搬出“真假普选”和“公民提名”的争论。究竟争取普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香港的长治久安?为了个别人夺权?还是有些人故意“临门射失”使普选成为永恒的、撕裂香港内部和与中央关系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