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痛下杀招,勒令《中国特产报》关门,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媒体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应得到完善和真正执行。
昨天发生在中国新闻界的新闻,当首推《中国特产报》因涉嫌敲诈勒索而被吊销出版许可证。这可能是第一家此类媒体,但不应该是最后一家。
曾经被国人寄予厚望的舆论监督,现在被一些传统媒体和网站用来敲诈生财,这不是新鲜事,但是其愈演愈烈,而成为令中国新闻界蒙羞的丑闻。清除害群之马,当然有必要。更深层次的媒体如何完善退出机制,也值得思考。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媒体实行事业单位市场化运营已经三十年,大部分媒体成为自收自支的准企业,同时又很可能挂着国家机关下属单位的头衔。这种管理和运营体制,多年前就被中央编译局一位反腐败研究专家称之为该领域腐败的制度根源(见何增科《反腐新路》一书)。
市场化改革本身没错,但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风险。媒体市场化的一个假设是:有公信力的媒体自然能赢得广告和受众。确实,一批以舆论监督和独到言论见长的媒体获得了市场的高额回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然而,对于《中国特产报》之类媒体而言,观念和体制落后,在真正的舆论监督中不见踪影,又面临着全国性日报和准日报难以招徕商业广告的困境,加之后来崛起的互联网的冲击,其市场困境可想而知,这样的媒体,到哪里去弄来广告和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