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与“白人”的条约没有维持住。在法军炮击海防港后,战争于1946年12月爆发。来自各国的战士加入了战斗——从塞内加尔和摩洛哥的殖民地战士,到德国的前党卫军成员和国防军士兵。参战的法国外籍兵团大部分由德国人组成。后来,投奔越盟的德国人在越南的热带丛林中用德语喊话,要求外籍兵团的德国战士倒戈。
奥地利人也曾为双方战斗。其中有左翼知识分子恩斯特·弗赖。他是胡志明的顾问之一。“越南曾是唯一我愿意为之流血的国家”,弗赖后来写道。但越盟越发强烈的极权主义色彩令这个曾逃离纳粹魔爪的维也纳犹太人不安。1950年9月,他和奥地利人格奥尔格·韦希特尔一道离开了早已成为冷战舞台的越南。美国为法国提供了80%的战争经费。1949年起由共产党掌权的中国也开始援助越盟——这一转折对在越南北方腹地构筑工事的游击队员有利。
“整座堡垒从天而降”
3年后,越盟的游击战策略已经令法军疲于奔命——这段历史以后还会在这块土地重演。最终,亨利·纳瓦尔将军决定,引诱越盟正面进行一场战役,以充分发挥法军的技术优势。预期中的胜利将加强法国在谈判中的地位。毕竟,取得全线胜利在当时看来已经缺乏现实性。
法军选择了不知名的奠边府。它坐落于越南西北密林覆盖的一座8公里宽的盆地中,邻近老挝边境。越盟从老挝获得补给。纳瓦尔下了大赌注——甘冒孤军作战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