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权威 > 正文 >

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中国双基地雷达领先世界

2014-06-09 09:26:0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他31岁获得中国雷达学会最高奖“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

  突破浮空平台研究

  在大力推进具体技术创新的同时,吴曼青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雷达技术发展思维,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雷达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要为雷达寻找更为丰富的平台,以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

  于是,吴曼青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一个传统的雷达研究所研究浮空器,这在很多人眼里显得不可理解。

  但吴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于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国电科38所从市场上整体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吴曼青为这个团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愿景——成为世界领先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同时,给了他们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更灵活的机制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很快,这支团队就成长为中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先后研发出包括中国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2011年,吴曼青及其团队成功实现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的多项自主创新,整体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技术研制的演示验证系统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这是他们从防空预警向空间目标监视的跨越。

  吴曼青团队还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其性能达到国际主流厂商主力产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们研发的两型重要装备,一型装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研发大型浮空平台的国家,另一型则率先实现中国对空情报雷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建言中国准备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然来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培育土壤、播下种子,这样,在秋天,我们才有更好的收获。”

  雷达专家吴曼青院士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

  虽是理工科的雷达技术专家,但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吴曼青院士,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浓郁的“桐城派”人文气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来形象地比喻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肯定会遇到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就好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是科技人员的创新信念不能丢,一定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科技人员通过创新一定能够豁然开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吴曼青在中国电科38所前瞻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都说‘得来全不费工夫’,可前面还有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后才会得到好的结果。”他说。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