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二:俄美因乌克兰斗而不破,军事对抗上不可能
从美国的角度看,美俄武装冲突既不是其策动乌克兰危机的题中应有之义,更不符合其进行战略转向的长远利益。从最近几次的交锋中我们看到,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实际上可打的牌并不多。
外交战场上,如果说3月15日安理会表决中俄罗斯的否决票并不能让美国忧虑,那么3月27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则让美国深深感到,国际舆论的风向已不再唯其美国马首是瞻。除了追随西方的100个国家赞成外,在所有193个国家中,另有11票反对,58票弃权,24国没有参加投票。众所周知,联合国外交中弃权不参与也是一种态度,金砖国家弃之不理,更有美国盟友以色列、伊拉克、阿富汗投票弃权。
军事斗争上,俄坐拥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也是公认的世界第二大强国。乌克兰危机后,俄高层集体表态,表示不惜动用武力维护俄裔居民权益。俄军事专家卡拉加夫更是赤裸裸地威胁,“目前,俄拥有摧毁美国本土几十次的能力”。这也正是俄罗斯除地缘优势外,在美俄斗争的天平上最为倚重的一枚砝码。
在与美国制裁紧密相关的经济方面上,西方也不能讨到什么好处。首先,俄罗斯经济自成体系,对外依赖较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做到所有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其次,想要形成合力的西方国家自身经济就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自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正在迅速加剧,西方经济难除风险,新型经济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力不从心。在如此背景下,俄罗斯的处境和未来就显得不太凶险。继成为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后,俄强化了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尽管目前的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但俄罗斯仍是欧亚贸易关系里的重要角色,也是欧亚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商。再次,在过去的10年里,俄罗斯和欧盟的贸易额从每年900亿欧元,上升到4000亿欧元,强行推行大规模制裁只会使欧洲盟友本以疲乏的经济雪上加霜。
而对于俄罗斯,一场战争的代价可能不仅仅是将近年来由于经济回升而积蓄的一点实力消耗殆尽,更有可能迫使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的“回归”而背上新的、沉重的经济包袱。普京清醒地认识到,俄既不是当年力可扛鼎的苏联,也不再有如北约那般可以倚靠的华约,想要和西方进行大规模较量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况且,俄罗斯社会的稳定绝非可控的,这点从普京2012年再次当选的艰辛可见一斑。俄民众这些年虽然尝到了油价攀升带动经济复苏的甜头,但也逐渐习惯了与西方自由交流的宽松,克里米亚危机虽可以一时激起民族主义的高涨,但现代社会的民族主义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如果俄当前奉行的强硬外交最终导致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那么俄政府也将成为“孤家寡人”失去民众的基础,从而动摇其执政基础。
特别是,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底线,但对美欧却并非如此。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将不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俄罗斯对此深以为然。而对于美国,乌克兰虽是北约东扩的重要一站,但在其战略“优先顺序中排不到前三”。无论是2014年的阿富汗撤军、中东谈判、国内移民改革,还是苦心经营的亚太再平衡,奥巴马总统的办公桌上有着更多优先亟待解决的难题。比较而言,俄虽然凭借文化传统、地缘优势解决克里米亚问题后,成功地将东西斗争焦点转移到乌国内,但却“既不追求霸权也不觊觎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对抗并非目的本身,而可被视为提醒界线存在的方式。”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卢科亚诺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