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时政要闻 > 媒体关注 > 正文 >

中俄航空工业对比:规模全面超越 技术代差几无

2014-06-07 11:22:36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虽然曾受到过苏联专家撤离、国外技术封锁等不利影响,但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已经推动中国迈入了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

产业结构:自由分散VS行业整合

前苏联拥有数量众多的航空企业,看似比较分散,但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使政府对航空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前苏联解体后,航空工业部遭撤销,但喜获“松绑”的俄罗斯航空企业马上就陷入了“断粮”困境,国家投入和国家订货几乎双双“归零”,航空企业面临着业务发展停滞、高素质人才流失的危重局面。在市场牵引下,一些飞机设计局和生产厂为了生存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设计生产一体化集团或联合体。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备和私有化初期的无序性,这些重组“新生儿”的法律地位、内外部关系、决策与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分散的结构和市场牵引型产业结构调整严重阻碍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成立之初是由前苏联按照复制厂的模式对中国进行援建的,厂所分离且比较分散,航空工业完全受政府控制,其产业结构与同时期的前苏联十分相似。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化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来统领这些航空厂所。这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中国航空工业自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一直处于“合”的状态,虽然1999年曾划分成航空一二集团,如今又先后组建了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航空工业集中度很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都属于政府主导型。以“合”为主和行政主导型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

发展模式:先军后民VS军民融合

前苏联实行的是“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航空工业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一般不向民品企业转移技术, 前苏联把国家30%以上(最高年度甚至达到一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军品生产和军事研发上, 导致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形成巨大差异。冷战期间,前苏联一直以发展军工为主,直到1998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才使国防工业“军转民”工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俄罗斯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先军后民的发展模式,虽然军用航空工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却往往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俄罗斯曾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思路,但始终都没能有效实施。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