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一白的两条云带,将位于原锡金国首都甘托克地段的喜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庄占据了富饶的山麓,视线往上移,蓊郁的森林将整个山体包裹,并托举出海拔8586米的雪峰干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见到这种将雪山、森林、村庄组合在一起的景观。事实上,相比景观,锡金在文化上与西藏的渊源更深。它曾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隶属西藏,境内也多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遗憾的是,印度于1975年将其吞并,锡金国从此沦陷为印度北部的一个邦。摄影/Jane Sweeney/c
越看文献和资料越感到郁闷和悲凉,当年英国殖民者的霸道和蛮横实在令人发指!若是没有他们,中国怎么会与印度成为邻国?因为两国之间隔着很多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中的国家和原住民部落,如拉达克、尼泊尔、锡金、不丹,还有众多非印度人的原始部落。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一旦独立,立马学起殖民者的样子,要继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这听起来十分荒谬,但在中国周边,这样的事却一再上演。一些从英国、法国甚至苏联殖民统治下独立的国家,纷纷“继承”了他们的前宗主国从中国强占的土地。这种荒唐的逻辑竟然在国际上很少受到谴责,有时甚至受到鼓励。若是这种逻辑成立,岂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为殖民、侵略的国家越强大,将来从那里继承的版图也就越庞大。如此一来,还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理解。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说,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胜利者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也就让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胜利果实化为乌有。
印度学者白蜜雅也在《中国世界与印度》一书中说,很难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军事溃败,但是更难理解的是,这一失败没有伴随不可接受的领土损失,中国没有固守对印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东段边界的领土。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率:“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初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今天也有人评价这场大获全胜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千古遗恨”,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仁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