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解释:1)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中仍有不少禁区和空白。一些在国外并不难找的西文资料,国内的学者却很难见到。2)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的影响深远,将国人的注意力都引向了巴黎和谈的结果和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占领胶州半岛这一事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北京原基督教青年会美籍干事西德尼·甘博所拍摄的老照片浮出水面,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徐世昌政府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一战胜利的大典。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学者大多不知道以唐在礼将军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所参与的伦敦胜利大阅兵。3)唐在礼早在1927年就退出了军政界,做了寓公。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但似并未留下回忆文字和照片。
中国曾向欧洲战场派出先遣队
过去我们只知道中国政府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西两条战线派遣了大量劳工,但并未派遣军队参与真正的战斗。殊不知,段祺瑞当时确实曾经想通过派遣军队参战的方式,以求废除跟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收回胶州半岛的德国殖民地。为此,他还向西线的欧洲战场派出了执行侦察任务的中国远征军先遣队,还跟法国政府展开了运送中国军队上前线的谈判。附图中有一位美国记者当时拍摄的照片,他在报道中说:
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西线中国远征军的先遣队。中国军队已经向协约国军的前线派遣了十万名劳工。唐在礼中将已在巴黎建立了他的司令部,并为向法国运送四万军队而展开了谈判。中国的军队曾饱受嘲讽,但是中国人的个人军事素质则受到过很多人的称赞,其中包括一位在威海卫率领过华人军团的英国人。只有在最好的指挥官率领下,中国人才能发挥出他们强健体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奋不顾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能力。刚建立民国的中华民族现在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抓住一个世界大战的机会来打败敌人和依靠协约国军的力量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亚洲》1918年8月号,第622页)
可惜的是,派远征军去欧洲参战是需要一笔庞大的军费的。段祺瑞政府本身并没有钱,于是便想向美国申请贷款。一开始,段祺瑞还野心勃勃地想派出一支人数为50万的强大军队,后因申请贷款的谈判失败,于是便将军队人数降到了4万,但却仍然没有谈成。作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已经来到欧洲的唐在礼将军又转向了法国政府,希望能从后者那儿获得财政和运输上的支持,但这一努力也终究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