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俄两国21日签署了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给合同,这一大单的签署不仅将推动包括外交和安保意义在内的两国关系的全面深化,而且还将对亚太地区的能源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据《日本经济新闻》5月22日报道,在出席签字仪式后,俄总统普京还透露了一项新计划。他说:“俄还将与中国就西线供气问题进行磋商。”也就是说,这次签单确定的是建设从西伯利亚东部经由远东到达中国东北的东线管道问题,今后还将铺设从西伯利亚西部经由蒙古西部连接中国的第二条管道。因此,在能源安保方面中俄之间的相互依赖必将进一步加深。
报道称,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遭到了美国的批评,而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与美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多数人认为,正是这种要避免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共同愿望,促使中俄两国让这场长达10年、艰难的天然气谈判结出了硕果。不仅如此,同样作为大国的中俄两国还作出了要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鲜明姿态。
可以认为,正在把经济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的俄罗斯,今后将不仅与中国,还将同时加强与日本、越南、印度等国的关系,而不会向中国一边倒。
俄罗斯《新消息报》网站5月22日报道称,俄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斯兰·格林贝格认为,在俄与西方关系趋冷的现状下,俄中签署天然气合同以及全面发展对华经济关系,对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指出,纠结于俄与西方关系冷淡的原因并无意义,既然欧洲中心主义在俄罗斯、尤其是在其能源领域的地位日渐下滑,俄将目光转向东方是明智之举。而且,俄不应只关注中国。整个亚洲近年来经济飞跃,俄能在此找到许多战略伙伴。重要的是不要矫枉过正,不应指望用东方全面取代西方。俄应当坚持发展多元化外交,这对俄、西方和中国都有好处。
据俄新社5月21日报道,反对俄罗斯、不考虑其在前苏联地区利益的西方国家实际上将俄推向了东方。在俄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亚洲方向总是次要的。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在行事时更多地顾及“文明”的欧洲。现在情况似乎有所改变,转向东方已经不再是为了在与西方博弈中争取更多筹码的示范行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政策。
在普京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数量创纪录的协议就是明证。俄总统指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合作历史中,俄中从未如此接近建立战略同盟。俄对中国投资感兴趣,中国对俄资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