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看无辜的人受冤屈”
记者:在改判的时候,你们有压力吗?
齐奇:是有压力的,主要是当时办案相关的一些同志精神压力比较大,因为这些案件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都是命案。
记者:你当时是怎么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去认识这件事情的?
齐奇:我就是讲这个话:要有这个勇气,宁可自己受处分,也不能忍看没有干过坏事、无辜的人受冤屈,否则我们的法律良知何在?将心比心,这也是对法律、对事实的一种忠诚。依法纠错是法律的规定,你再有顾虑也挡不住。我们也不是一定要等到达成共识才来动手平反冤错问题,而是你听也得执行,不听也得执行。
记者:从发现线索到最终改判,大概历时多长时间?
齐奇:大概半年多时间。当时媒体记者都很急,我对大家说不要急。要定一个命案,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了结的,要翻一个案子,也需要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曾以为赞成票会减少”
记者:纠错给法院带来损失了吗?
齐奇:原来我们也估计发生了这样一些错案,可能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浙江省两会对法院工作报告投票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些影响,我们也有思想准备。结果今年法院报告的赞成率还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历年来首次超过90%。说明人大代表们非常支持我们依法纠错,对我们很鼓励。
记者:你在省人大会议作报告的时候也预期票数可能会减少?
齐奇:对,有思想准备也正常。
记者:赞成票增长5%,出乎你预料吗?
齐奇:看到投票结果,是有点出乎意料,但也能理解。我在作报告的时候被掌声打断了,只能停下来,这是浙江省两会历史上多年来没有过的。原来一般是在报告中说“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的时候,代表们才鼓掌。
记者:是在讲纠正错案的时候被打断的吗?
齐奇:当时我说到,今后一定要忠于法律、忠于事实。
司法公开可以减少“猫儿腻”
记者:去年,司法公开是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个说法是“用公开倒逼公正”,你怎么理解这个“倒逼”?
齐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表现在法院审判方面,主要是开庭,你有道理讲在法庭上,你有证据摆在法庭上,然后法院采纳你的证据,或不采纳你的证据,然后要么调解,要么判输赢。
对原被告而言,为什么采纳他的、不采信你的,理由也要公开。这样的话,还能有多少“猫儿腻”?当然,可能还有法官做“顺水人情”,本来你就应该胜诉的,他给人家描述成我帮你多少忙,以权谋私让你花了一笔冤枉钱,但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讲的是案子要公开,公开以后搞腐败的空间就很小了。
记者:有些时候,只看判决书看不出案件存在问题,因为看不出推理过程。
齐奇:对,这就是公开程度不够,说理不到位,有所取舍,裁判文书里没有客观反映采信证据和裁判理由、依据的,形式上裁判文书是公开了,但是内容上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公开。但是公开就比不公开好,有形式还是比没有这个形式好,内容可以逐步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