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明朝一反宋元的开海政策,自开国起就实施从海洋退缩的国策……
自宋元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有两种,一种是民间的市舶贸易,以盈利为目的;一种是官方的朝贡贸易,政治利益优先。明代海禁,所有市舶贸易被宣布为非法,只有亏本的官方朝贡贸易仍在维持。明人王圻说:“贡舶为王法所许,司于市舶,贸易之公也。海商为王法所不许,不司于市舶,贸易之私也。”明初的海面上,唯有合法的国营海船在跑,跑了几十年,亏空太多,只好停止。
尽管明初中国人保持着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海权优势,但是,海权必须以维护海洋经济为目的,并需要依靠发达的海洋经济来维持。15世纪上半叶,海禁政策下的明朝拥有一个空荡荡的贫穷的海洋。中国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制海权,既没必要存在,也缺乏存在的经济基础--郑和舰队消耗的是内陆农业的产值。海权论的提出者-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写下的这段话,大可移用于批评明成祖:“如果不重振商业航运,会有这样一支海军吗?这是值得怀疑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位独裁君王可以组建起一支纯军事性的海上力量,正如路易十四所作所为那样。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这样一支海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经验显示,他的海军就如同没有根系的植物一样,不久就会枯萎。”
后人多为中国人突然放弃印度洋的海权惋惜。但是对于当时一个重农轻商,没有丝毫海洋经济的国家来说,代价高昂的海权既是累赘,也注定无法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