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拉达级,这在中国海军不断服役新潜艇的情况下,令人倍感意外,近年中国“元”级潜艇一艘接一艘服役,且也装备AIP系统,“宋”级大改更是早已经成熟,中国常规潜艇部队升级换代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猜测浮出水面,拉达是否是苏-35项目的附加项目,即中国未获得苏-35技术而应俄方要求不得不一同采购拉达级?
从战略需求上看中国并不是急需苏-35应急,其生产进度也不能满足应急要求;其次,苏-35从技术性能上看,只能算是四代半产品,其采用的若干新技术到其交付之时也许中国早已突破。这样看来拉达级的引进并非苏-35的附加项目。那么引进拉达级,是否是需要借鉴其某些先进技术呢?这也许有可能,拉达级在苏俄系潜艇中首先采用单壳体结构,准确的说应该是单双混合壳体结构,分别吸收了单壳体和双壳体的优点,改变了以前苏俄系潜艇双壳体的惯例。中国的潜艇也大都采用手壳体结构,这种新的建造技术对中国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也不会有两艘在中国建造。拉达级的降噪技术也有一套,或者说俄罗斯的潜艇降噪技术有一套,中国购买拉达级很可能也是为借鉴其降噪技术去的。拉达采用AIP技术也是亮点,不排除中国国内AIP技术不成熟,奔着俄罗斯的去了;但是,俄海军拒收拉达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其AIP技术不过关,那么,会不会这次拉达在中国建造的两艘会采用中国国产的AIP系统呢,甚至用中国的AIP系统区改造拉达级潜艇,这并非没有可能。
经历了近十年的沉寂后,中国再次引进俄潜艇并合作建造,相信并不会再是以前那种单纯购买并仿制其技术的方式,也许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将在中俄之间展开。
中俄以2 2的形式建造4艘拉达级潜艇,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了一种新的军贸形式
苏-35和拉达级。真正的亮点恰恰是拉达级。这4艘潜艇将以2+2的形式建造,其中两艘在中国建造。这种方式在以前的中俄潜艇交易中从未采用。而“联合设计和建造”更是重要看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潜艇技术已早非吴下阿蒙,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创新和亮点,那么中国为何还要采购拉达级呢?并且采用联合设计和建造的方式。笔者以为从单纯的军事技术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不如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美国北约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经西亚、中亚向中国施压。美国与日本等盟国在亚太遏制中俄力量扩展空间。共同战略压力迫使中俄迅速接近,21世纪围堵攻势反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格局。这次军购很可能也是为了深化中俄业已存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补贴俄军事工业。从现实看,俄罗斯值得中国购买的一个是资源,一个是武器,从这一点看中俄军购为中俄合作、深化双边关系增色不少。这次中俄军购不同以往,不再是单纯的武器和技术需求,而是已对外军购和军事合作服务于整体对外战略,相信中俄关系经此会走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