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见“真容”的试验田
转基因作物试验田安全的重要性,从法规中可见一斑。
同时,在媒体报道中,转基因试验田的“真容”可谓难得一见。
有记者曾到访过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武汉的转基因基地,路口一块醒目标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人引至一个5层的小楼前。已经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正是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在实验室成员的带领下,这位记者首先在门禁背后的保安处作了详细登记,套上干净的鞋套后,才被获许进入大楼内部。
离开实验楼,行约3公里,在一个小山丘前停下。山丘下有一排灰色的砖墙,墙内还有一个池塘,18亩的转基因水稻试验田就设在灰墙和池塘之间。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释放试验就是在这18亩试验田里完成的。
在该实验室,除了要完成对转基因大米的安全测试,转基因水稻的种植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进行测试,被称为环境安全性测试。
华中农大孝感试验点的负责人华红霞教授称,转基因水稻生产试验的周期一般是5个月。收获种子需要派专人保存,残留部分销毁;试验结束后,仍需对试验田监控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