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统计显示,在公开预算的90多个中央部门中,有51个部门的2013年三公预算执行数,都低于2013年初的三公预算数。
减少“三公”开支,除了少支钱外,更重要的意义是第二年的预算会照此基数制定。然而,记者对比发现,20多个部门存在2014年的“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就高不就低的现象,也就是说,虽然2013年的预算执行数低于预算数,但2014年预算数却高于2013年的执行数。
例如,商务部“三公”经费2014年预算5622.88万元,高于2013年执行数3422.76万元。国家林业局2014年“三公”预算3468.08万元,高于去年执行数3162.11万元。环境保护部2014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2685.34万元,低于2013年的预算,但高于2013年执行数2323.6万元。此外,“三公”预算高于去年执行数的还包括体育总局、中科院、民航局、外汇管理局、国家粮食局、宋基会、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记者,物价因素对预算的影响很大,“三公经费”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服务,例如汽车燃油、车辆购置等,会因物价上涨,支出总额增长。但由于我国预算编制采用基数法,各个部门并没有公布“三公”开支的标准,例如出国多少次,每次出国费用的标准,公车购置的数量和最高单价等,因此单从总量的升降无法判断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