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海军舰艇习惯了“早出晚归”式的近海战场环境。“弹药补给、装备抢修、战伤救护在近海都是触手可及。”东海舰队司令部军训处副处长赖云俊给记者打了个比喻:“在近海,演练像是拳击赛,铃声一响就完事。但在远海大洋,没有中场休息。”
复盘结束。一场编队护航演练随即打响——
“报告,方位××,距离××,发现‘敌’拦截舰艇编队!”
“目标数据分发编队各舰,每舰各发射一枚反舰导弹!”
数分钟后,蓝方编队受到“重创”,向东撤出。而护航编队则重新组成护卫队形,继续向前……
赖云俊说,如果各舰实施饱和攻击,有很大的把握击沉“敌舰”,但考虑到后面可能遇到的“敌情”,这次选择了“更经济”的打击方案。
一路前行,记者不断听到一些往常出海少见的词汇:经济航速、顺流航行、加压补舱……邱副司令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通过精细化管理,发挥舰艇编队最大自给力,保持远海作战的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让我们的舰艇编队哪怕到了“强弩之末”,照样能破甲杀敌。
因为,新的战斗,也许就在下一秒打响。
(中国军网据解放军报西太平洋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