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国三年(388年),拓跋圭于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大破东胡库莫奚。库莫奚属东胡,是两晋时期生活在今赤峰以北地域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年六月,拓跋圭在弱落水南大破库莫奚。七月,库莫奚复袭魏军,拓跋圭再次将其击败。
此时,拓跋圭已有图燕之志,便于八月派九原公元仪至中山,一则向燕主至谢,二则洞察燕国虚实。慕容垂质问元仪:“魏王何以不自来?”元仪说:“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于理未失。”慕容垂说:“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元仪又说:“燕若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元仪还魏后,对拓跋圭说:“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明乃可图也,今则未可”(《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圭闻后大喜。
登国四年(389年)正月甲寅,拓跋圭发兵进攻高车(即敕勒部,居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获胜。二月癸巳,拓跋圭又击吐突邻部于女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大破之。事平之后,拓跋圭将吐突邻部落全部迁移。
登国五年(390年)四月丙寅,拓跋圭联合燕赵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共同攻击北方游牧部落贺兰、纥突邻及纥奚三部,战败的纥突邻、纥奚向魏投降。六月,拓跋圭还牛川。
在拓跋圭建国后,贺讷与贺染干为争夺对本部的统治权,多次互相举兵相攻。而后燕及匈奴刘卫辰又极力与魏争夺对贺兰部的控制权。七月,匈奴首领刘卫辰遣其子直力鞮乘机攻打贺兰部,其首领贺讷困急,请降于魏。拓跋圭率兵救援,直力鞋只好退兵。拓跋圭遂将贺兰部向东迁徙,与后燕毗邻。后燕主慕容垂乘机对贺讷软硬兼施,诱逼其叛魏降燕,封为归善王。贺染干闻讯,颇嫉其兄贺讷飞黄腾达,谋攻杀而代之。
登国六年(391年)正月,贺染干与贺讷举兵相攻。拓跋圭请后燕讨伐之。四月,后燕镇北将军兰汗率兵大破贺染干于牛都(其地在牛川,放牧聚会谓之都)。六月,后燕主慕容垂遣赵王慕容麟率军击贺讷,生擒贺讷于赤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西岸),降其部众数万。后燕主慕容垂命释放贺讷,并还其部众于原地,而徙贺染干及其部众于中山(今河北定州),企图完全控制贺兰部,并用以牵制北魏。
时慕容麟已发现拓跋圭有图燕之志,所以回军后,便对慕容垂说:“臣观拓跋圭举动,终为国患,不若摄之还朝,使其弟监国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但慕容垂未纳其言。
七月,拓跋圭遣其弟拓跋觚献见于后燕,燕主慕容垂衰老,其子慕容宝掌管大事,便将拓跋觚扣留,以索求良马。拓跋圭予以拒绝,遂与后燕绝交,使长史张衮向西燕通好。
当时柔然,又称芮芮或蠕蠕,是蒙古东胡苗裔鲜卑族的一支,原臣服于拓跋氏的代国。前秦灭代,改附于铁弗匈奴部刘卫辰。拓跋硅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同年十月,拓跋硅率军攻之,柔然举部向西逃遁,魏军追奔600里。时魏军军粮不继,诸将请求还师,拓跋圭认为:“柔然驱畜产奔走数日,至水必留;我以轻骑追之,计期道里,不过三日及之矣。”便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诸将皆曰:“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圭遂命尽杀副马以供三日兵食,终于追及并大破柔然,俘虏其半部。其首领收余众遁走。拓跋硅遣部将长孙嵩、长孙肥率轻骑继续穷追,于平望川(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首领之一屋击。于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追降其东部大人匹候跋,俘西部大人组纥提之子曷多汗以下数百人。组纥提率余众降。拓跋圭迁徒柔然部众于云中郡(今内蒙和林格尔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