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八路军时期,林彪在平型关战役胜利后,因伤离开了战场,而刘伯承则有很多出色的战绩。因此这一时期,刘伯承的战绩要多些。
4、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一开始就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的胜利,随后又在渡过黄河后歼灭了敌整三师、整六十六师等几个整编师。而同一时期的林彪还没有歼灭敌人1个军(整编师)。林彪真正的辉煌战绩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中南地区。而刘伯承这一时期的战绩是取得了挺进大别山、将战争打到国统区的胜利。指挥了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也是相当的。
有人认为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只指挥了歼灭黄维兵团,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淮海战役的发起者虽然是粟裕,但总的指挥人员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而刘伯承则是战役全局的实际指挥者。反倒是粟裕只指挥了局部。按某些人的这个逻辑,是不是在平津战役中,聂荣臻华野的战绩也与林彪无关?是不是在解放两广时,陈赓兵团的战绩也与林彪无关?这显然是荒唐的。
5、败绩。刘伯承一生中独立指挥的战役只有一次败绩,就是他领导泸顺起义,因力量悬殊遭到惨败。而某些人认为南昌起义后的失败也因由他负责,这是不符合历史的。首先他在南昌起义后只是参谋团团长,当时有三位军长,他没有指挥权,其次刘伯承在解放后回忆说,失败是由于各自为政,不相配合,作战计划没人执行导致的。他没有谈到的还有兵力的悬殊。
而林彪的败绩主要是在四平,先是在四平保卫战中失败,后来又在进攻四平时被陈明仁击败。另外红军时期的一些败绩不应由林彪负责。
由上可见,刘伯承总的战绩略胜于林彪。
四、条件。
这里只略谈一下解放战争时,他们的战争条件。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条件之好是其他战区无法相比的。某些人认为是林彪的才能导致了他的军队的强大。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远远不是主要原因。在东北根据地的建设上,高岗等人的贡献远远大于林彪,因此建国时高岗担任了国家副主席。而且当时苏联还把缴获的可以武装90万军队的日军武器转交给林彪,1947年苏联还在中苏边境建造了6大兵工厂,专门供应林彪的部队。(顺便提一下,当时陈、粟的部队也得到了苏联设在大连的大型兵工厂的供应。)
而这时刘伯承部,为了全国战局,还孤悬于敌后,没有根据地,没有兵员,没有给养,没有武器供应。但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刘伯承部仍然发展成20万人的大军(不包括陈赓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