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场募捐,并将募款买了香烟及其他物品赠与日本兵。(冈村宁次:《徒手官兵》,何应钦:《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175页)南京小女孩对日本兵的同情,正是当年中国人对投降后的日本人的普遍心理的一个折射:不是河村想当然的凌辱,而是同情;不是河村想当然的报复,而是施恩。
“作恶必得报复”,这是河村的逻辑,它并没有错,事实上出于对日军所犯下暴行的仇恨,战后对日本人施以报复也不是不被理解的,这施诸中国人却错了,当年的日军也担心会受到中国人的报复,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日本彻底战败,在得知中国军队将赴越南接受北纬十六度以北日军投降的消息后,他们一面“畏惧其在中国大肆屠杀,中国军队会寻仇报复”,另一方面把越北的飞机、大炮、部队及重要物资,先行转移到北纬十六度以南,企图以此博得英国受降方的“同情”和“开恩”,结果并未得逞。
当年入越受降的第一方面军参谋长马瑛说:“孰知,在越南接收的情况却与日本军国主义者想象相反。第一方面军入越后,一本陆军总部的电令,悉依规定手续办理,并无报复残杀事情发生。而在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南地区,英国首先装备由日军集中营释放出的法军,准其协同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