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国企业除积极完成项目和经营任务之外,要拿出更大一部分精力在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魏建国表示,注重环境保护、培训并雇佣更多的非洲当地员工都是很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在非洲都发展得很快”。
此外,魏建国还指出,务必加强对中国企业和人员的培训教育,让他们自觉遵守当地法律,并且学习掌握当地语言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同当地人交流、融合”。
施勇杰则表示,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这要求企业和公民在享受权益的同时,也要履行各自的义务。他坦言,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帮助非洲经济“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其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中非发展基金便帮助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了水稻种植、加工、仓储一体化的项目;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有不事张扬的传统,造成了外界存在一些不够客观和公平的报道与看法。
对于这些问题,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中非之间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开辟了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中非双方在发展经贸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规模大、速度快,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尽管问题不是主流,中国也应设法克服。
刘贵今注意到,李克强在访问埃塞俄比亚等国时,已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中国公司不仅要遵守非洲法律,而且要造福于当地社会。
“事实胜于雄辩。”刘贵今表示,李克强此次访非,一路上所谈、所做和所签署的协议等,特别是李克强对于非洲的定位,以及“461”合作框架与六大工程所涵盖的丰富的内容,“都是对新殖民主义论调的一种有力的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