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国际接轨 保障按最低执行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城市的新区建设得十分壮观,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马路等基础设施堪称与国际接轨。一些干部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超前、规划领先,对此政府不惜巨额投入。
而当记者询问进城农民的待遇时,尽管各地基本都提供了保障,但绝大多数的保障标准参照的是城镇最低收入人员的保障标准。谈起提高收入,干部们普遍表示应该提高,但只能长远解决,因为资金确实紧张。
事实上,从农民到市民,要补偿的还远远不止土地出让补偿款。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中央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在扩大。而落实新型城镇化,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最佳时机。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王玉海表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新型城镇化的另一重点,对地方政府而言,挑战更甚于一次性的土地征收收益。这就涉及到如何来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城镇化政策的优劣,到底是楼高房多,还是老百姓得实惠。
“据统计,现在城市人口拥有的权利比农民人口多几十项,而未来进城的农民能否拥有这些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将是检验城镇化是否做到以人为本的关键,如果做到,那么收入差距自然可以缩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韩晶说,让农民变成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市民,保障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责无旁贷。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认为,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这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前提,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支持力度。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出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补偿不到位、生计和安置工作滞后等。“要避免矛盾拖炸,必须将相关工作前移,而不能滞后。”王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