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舰员少,自动化程度较高。与建国初期我国引进前苏联技术图纸生产的火炮鱼雷护卫舰相比较,两者的吨位、几何长度差不多,但在舰员配置上却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许多设备,比如卫星无线电导航设备,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综合集成。“机舱,过去需要好几个人值班,现在实现了无人值守。”孙明告诉记者。
此外,该舰在海军水面舰艇上装备了“综合管理系统”,把电力、损管、保障等平台信息“打包”,通过网络实现集中控制、集中管理,这一系统技术上比较先进,进一步减少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三是批量较大、多厂建造。“根据计划,该型舰将来可能是我国战斗舰艇中建造数量比较多的一型军舰,由国内多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船厂同时承建,这在国产护卫舰历史也是第一次。”孙明说。
“深V”船型,电磁兼容和隐身性能突出
从总体上说,该型舰借鉴了上一代驱护舰一些成熟的设备和技术,“但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孙明告诉记者。
比如它的船型设计采用的是深“ⅴ”船型,这种船型通常被1000吨以下的舰船采用,国内战斗舰艇是首次采用,优点是具备较好的快速性和适航性,能在8级海况下安全航行。
此外,该型舰布置了舰炮、舰空导弹等武器发射装置,配置各类雷达、电子对抗、通信、导航天线共几十副,电磁环境复杂恶劣。承研承制单位联合开展了电磁兼容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和缩尺船模试验研究,通过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优化全舰雷达、导航等装备天线及设备的布置,首舰的系泊、航行试验验证了全舰电子武备的兼容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