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主题组歌创作中,抒情性,是一种常态。
叙事性,对组歌创作却具有创新意义,尤其不止是独唱、二重唱、表演唱,而用合唱形式完成的叙事,实不多见。
《发报机的号角》,80余人的大合唱,从作词、作曲,到配器、演唱、现场效果,应予点赞。
创作指向辽沈战役,内里初衷却是要写西柏坡指挥所与辽沈前线各自大局观的异同,最终求同存异。南辕北辙两大时空,看似难上加难又一难题,因了发报机这一独特切入视角,因了“嘀嘀嗒嗒”音乐旋律的呼之欲出,壮阔的辽沈战场与神秘的西柏坡指挥所,遂遁于无形,唯有“嘀嘀嗒嗒”电波在来去:“……一道电波飞到辽西,先打锦州不要犹豫。前线回电不甚适宜,不打长春腹背受敌。道道电波再追辽西,反复权衡消除分歧。掌握主动抓住战机,生死攸关就在此役。”
“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这正是三大战役期间,西柏坡指挥所与各大战区前指,形象又通俗的勾勒。
具有叙事感的大合唱,且又用具有几分谐趣感的旋律唱出来,既完成了主题叙事,又拉近了听众。有趣味的音乐叙事表达,是《发报机的号角》在《西柏坡组歌》中做出的有益尝试。
凸显着叙事感的还有《土地有根》《走山梁》《地图上的红线绳》……比如解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堂清风》:“……你看墙上写的是什么,道理简单又深刻。不做寿来不送礼,少敬酒来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为个人颂功德……”朴素,直白,上口,把一句句大实话唱出来,还让听众听得有滋有味,陶醉其中。这应归功于词曲配器,归功于现场演唱效果。
叙事表达的亲和力,弥补了抒情性表达中过多的高腔大调在歌者与听众之间造成的距离感。可以说,是叙事感成就了《西柏坡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