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灾中屡立战功的伊尔-76,起初是用来供苏军“闪击”西欧的。1974年,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将其投入生产,主要配属给运输航空兵和伞兵部队。伊尔-76的机舱后部装有两扇蚌式大型舱门,货舱容积400立方米,如果以运载人员为主,可用隔板将货舱分割成两层,下层可容纳20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上层可乘坐100人。如果以装货为主,该机可运载3辆步兵战车或一辆主战坦克;若用于救灾,可同时装下4辆卡车或重型工程机械。
救灾行动中,复杂而娇气的装备派不上用场,而伊尔-76为适应在粗糙的简易跑道上起降,采用了低压起落架以及能提供更大升力的前后襟翼,普通民航货机望尘莫及。从电视新闻中可以看到,该机驾驶舱内的仪表密密麻麻,比西方同类产品采用的液晶显示器落后,胜在可靠性出众。曾驾驶伊尔-76参加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等救援行动的苏联功勋飞行员亚历山大·索洛维也夫曾说过:“我有无数个喜欢它(伊尔-76)的理由,尽管有人说不是,但谁也无法取代它,无论是去打仗还是救人!”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空军及陆军航空兵的米-171直升机同样表现活跃,从事灾区早期侦察、临时通讯以及伤员后送、物资空投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