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63年漫长的临床生涯中,陈菊梅把临床当作另一个创新战场,面对一个又一个复杂而具体的临床难题,她思路开阔,分析缜密,勇于尝试,大胆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治奇迹……
“快救救我的孩子吧!他才26岁……”1963年的一天,一对夫妇一见陈菊梅,就“扑通”跪倒在地,拉着她的衣角,撕心裂肺地哭诉。他们的孩子脸色苍白,头颈直勾勾地弯向后背,身体呈反弓形,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先前去过的3家大医院给他宣判了“死刑”。陈菊梅俯下身去,仔细审视,又沉思片刻,作出了“乙型脑炎后遗症”的准确判断。这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的传染病,当时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这个病人怎么救?”陈菊梅查阅了许多资料,整夜思考救治方案。最后,她从神经鞘损伤原理出发,独辟蹊径,从病人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奇迹发生了!1个月后,小伙子僵硬的肢体开始松软;4个月后,这位当外语老师的小伙子竟又走上了讲台……。
这就是陈菊梅在国内首创的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这一方法,目前仍是国内治疗发病6个月以内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最有效方法。
随后,她又在国内首次使用“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治疗乙型脑炎发病早期的病人,都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次,陈菊梅为一位多家医院确诊不了而转来求治的“肝硬化腹水病人”诊断,她从头到脚、从前到后为患者查体,仔细询问病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发现了一丝“可疑迹象”:由于病人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最终确诊是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
还有一位病人,疾病折腾了他大半辈子,竟不知道啥病因?他说死不瞑目。陈菊梅深挖细抠,竟把“根”刨到了20多年前。原来,早年在农村种植水稻时,水中丝虫寄生于体内存活了18年,死后尸体逐渐堵塞了内脏的淋巴管,才患上相当罕见的丝虫病引起的肝硬化腹水。后来,在陈菊梅的精心治疗下,这位患者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上世纪70年代,陈菊梅为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苦苦寻找降酶药物。她先从上千份病历中筛选特殊病历搞研究,这条路不通;接着又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随访,结果也杳无音信;后来又辗转多家医院咨询办法,但效果仍不理想。
一天,一位先后7次住院的老人引起了陈菊梅的注意,“以前您的转氨酶多次升高,都是吃什么药降下来的?”她问这位老人。“我每次转氨酶波动时,都伴有睡眠不好,只能靠安眠药入睡。”陈菊梅立刻意识到,安眠药中可能含有降酶成份,便对这种安眠药的成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陈菊梅欣喜地发现:在其中起到降酶作用的便是五味子!于是,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开始了。
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陈菊梅积劳成疾,她先是患上扁桃体炎,后来又患上了肾小球肾炎,全身上下浮肿, 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为消除炎症病灶,安心研制降酶药物,陈菊梅果断地做了三次手术:先是摘掉了扁桃体,之后又让医生割掉了自己的阑尾。过了一段时间,过度劳累又使她的牙齿频频出现炎症。为了不影响科研进程,1972年,年仅47岁的陈菊梅又忍痛割爱,分3次把满口牙齿全部拔掉……!“该休息就得休息,光这样不要命地干工作,你得有多少器官可以摘掉啊?”家人心疼地说,但陈菊梅却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终于确定了五味子的有效降酶成分,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的第一人,降酶新药“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蜜丸相继诞生,302医院研制传染病防治新药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陈菊梅主持下,医院研制出降酶保肝新药“六味五灵片”并相继衍生出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先后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第一个治疗淤胆型肝炎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等近百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在肝病患者临床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