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首次有媒体报道称,以色列帮助中国升级人民解放军装备的苏联装甲车辆。香港汉和分析中心独立专家平科夫声称,1986年以色列军事航空制造领域的大批专家来到四川成都这个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中心,他们在中国的居留生活受到严格保密。
在以色列航空工程师出现在中国之前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其意义和重要性直到最近几年才得以完全理解。以色列在80年代初开始落实“幼狮”项目,以飞机设计师的目标是制造一种技战术性能优于美国F-16A/B的歼击机。这个目标实际上已经实现,以色列飞机试飞就是证明。美国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危险的竞争对手,随后以保护本国航空工业,担心以色列歼击机可能向对西方不友好的国家出口为借口,开始试图完全阻止“幼狮”项目。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以色列被迫于 1987年中止这个项目。然而,以色列飞机设计师的研发成果并没有白白浪费。可能,中国和以色列达成了秘密协议,以色列把自己研制的飞机的部分设计资料卖给了中国。后来以色列飞机工程师出现在中国成都,帮助研制成飞歼-10歼击机。除了设计中国歼击机的气动布局之外,以色列专家还帮助设计一系列机载电子系统,首先是飞控系统和雷达系统。歼-10“猛龙”安装的雷达实际上是以色列ELM-2021雷达系统,火控系统同样是以色列产品。
当时中国为此承担了三项义务:第一,不向以色列直接或潜在敌人销售新型歼击机;第二,允许以色列全面利用中方在以方专家参与下实现的研发成果;第三,两国作为完全平等的合作伙伴向第三国销售战机。这些协议至今仍是中以两国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中国强调,与以色列发展正常军事合作是两国关系问题,并不针对第三国,这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立场。
美国阻挠以色列向中国转让技术
在90年代初,以色列和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首次得以公开宣布。1992年1月22日两国达成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协议。从那时起,两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以色列作为世界领先的高技术国家,对吸引中国投资参与自己的创新项目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甚至能够和美国抗衡。到今天为止,已有1000多家以色列公司在参与中国各种项目。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关系的降温同样加强了以色列政治的新方向,即全面巩固和迅速发展的远东国家,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联系,任命曾经担任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的马坦-维尔奈为驻华大使就是这样一个举措。
美国国会美中关系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以色列是中国复杂军事技术的主要供应国。特拉维夫向中国海军供应了目标拦截和火控设备、YF-12A、YJ-62和 YJ-92巡航导弹、雷达系统、机载雷达、光学和电信设备、无人机和飞行模拟器、坦克热视仪。中国空军战机装备以色列“怪蛇-3”空空导弹。以色列还帮助中国研制HQ-9/FT-2000地空导弹。2002年7月,观察家发现,中国在福建省举行的军事演习中还使用了以色列“哈比”反雷达无人机。
美国经常企图阻挠中以军事技术合作。美以曾经因为向中国供应预警机的协议而爆发严重冲突。根据交易条件,以方应当为中国3架飞机配备“费尔康”预警雷达。但是,在美国强大压力下,以色列于2000年7月被迫放弃这项潜在价值10亿美元的交易,两年后特拉维夫向北京支付了3亿美元的违约金。
合作领域
随着中以密集军事技术合作的发展,近年来两军之间直接联系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开始显现。中国认真研究以色列的实战经验。中国著名军事评论员在评论中日矛盾加剧时指出,中国应该学习以色列,对日本自卫队的越界企图做出强硬反应。曾经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的国防大学校长刘亚洲将军表示,有必要加强同以色列空军的合作,学习以军的先进经验。他在自己探讨中国空军发展前景的著作《战神凌空——世界空战百年点评》中指出,如果说空军是国家利剑,那么以色列就是无与伦比的一流剑客。
中以两军总参谋长经常互访,两国经常保持各级军事交流,包括情报界和海军之间的交流。北京计划利用以色列反恐斗争经验解决疆独问题。在和以色列达成的协议框架内,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中国53名高级警官在以色列北部伯特和仑的边防兵基地内接受了反恐培训,结业时还受到了以色列警察总监大卫-科恩的接见。但是,以警方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俄媒:中国可增加巡航导弹
据俄罗斯之声报道,日本政府颁布的2014年后的国家防卫大纲引发了来自中国的否定反应,北京认为大纲中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在复活。俄罗斯战略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认为,北京的这种反应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在这一大纲的框架内,日本同冷战时期的遗产彻底“绝交”,不再认为苏联(俄罗斯)是重要的对手。新大纲完全集中在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新的威胁上。
报道原文如下:
据日本人已发布的文件来看,日本计划大规模压缩陆军的基本武器种类。比如,按照定员,现在日本自卫队的兵力具有600辆坦克、700个炮兵系统,未来计划缩减一半的重型武器,使之变为坦克300辆、炮兵系统300个。考虑到日本的规模,可以认为,陆军重武器战斗部队会被压缩至应付突发事件需要的最小数量。与此同时,陆军轻武器快速反应部队的数量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