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因投降匈奴犯下叛国罪,而司马迁因给李陵求情也被定下了叛国罪。他写道:没有任何朋友或朝臣为他求情。司马迁忍受了各种各样人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没有屈服。
在最后,司马迁不得不做出抉择:要么被处死,要么接受宫刑。对于他来说,选择死亡可能是保持尊严最好的方式,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更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将中国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看。所以他还是选择接受宫刑。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时是汉朝的太史令,当时他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写一部史无前例的历史巨著。但因为司马谈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好,他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实现这个宏愿。在父亲死后的第三年,司马迁也成了太史令。
在狱中的凌辱和宫刑几乎断送了司马迁的性命,他本想自杀,但想到自己为编写历史收集了这么多年的资料,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是在个人书信中还是自传中,司马迁都没有提到宫刑的恐怖场景,只是对“蚕室”的场景进行了描述。众所周知,受过宫刑的人很可能因失血过多或感染而死,因此,他们必须生活在像“蚕室”那样温暖、干燥的环境里。 但他也写道,如果因为自己的牺牲能换来各地人们对历史更好的理解,那么他的牺牲也是值得的。
在司马迁去世之后,他的女儿冒险将他的书藏了起来。汉武帝逝世多年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官至宰相,终于把《史记》公诸于世。
在中国,司马迁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史书,书中并没有对王朝的繁荣昌盛进行歌功颂德,司马迁用最客观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距其生活的年代1000年前的商代历史。像希罗多德(希腊的历史学家)对欧洲历史所做的重要贡献,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延续功不可没。
在司马迁看来,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诉统治者们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他认为,编纂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不受打扰和权贵左右,哪怕在当时不被认可,也应该记录历史的真相。(实习编译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