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龙对衣依一见钟情,他不敢向衣依表示爱,他对衣依的爱最终是毫无结果。在《精武门》中,李小龙与苗可秀是一对准备结婚的情侣,但在戏中却没有渲染他们的感情纠葛,爱情在他的心中已不重要,他一心挂念的是复仇。到了《猛龙过江》,李小龙在爱情上如一个白痴,苗可秀对他极有好感,钟情于他,他却无动于衷。
影片中的李小龙心中只装有一样东西——功夫。
他对性的态度更是排斥,在《唐山大兄》中,他被人骗醉宿娟一宵,翌晨忏悔不已,不敢见人。在《猛龙过江》中,他见那意大利女郎以肉体面对他,他如见魔怪,惊恐不已,落荒而逃。到了《龙争虎斗》,身为武僧的他,更是视女色为“虚无”。
现实生活中的李小龙却不是这样的,但仍然是一个真实的李小龙。李小龙在性与功夫的态度上言行不一致,他行为上确有点“好色”,而他在宣扬武道时却主张“戒色”。李小龙在影片中的安排,实则是他平时武道言论的延伸。
这一现象,曾引起众多人士的非议。但至少有一点,李小龙在电影中保全了他的超人形象的完美。
李小龙塑造的超人,是极真实而又极现实的。主人公所处的时代是现时,或是离现时较近的时代。他们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李小龙的电影与观众不存在距离感,观众会认为,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超人的出场,再平常也不过,全然是一个普通人,就是现实中的你我他。主人公虽身怀绝技,最后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不会使观众觉得突冗,观众会觉得:这是可能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够达到这点。
李小龙塑造的超人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因为这点,他的电影对观众,尤其是对热爱武术与渴望强大的观众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读者在阅读评介李小龙电影的文章时,往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习惯以李小龙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名字。这是因为李小龙的电影自我意识太强的缘故。李小龙的电影,是极个性化的电影。这种电影,生命力自然强。
民族心理
李小龙的电影,无一不贯穿“我是中国人”这一母题。
李小龙借电影弘扬中国功夫,维护中国人的自尊,证明中国人是不可欺辱的。
不少批评家认为,李小龙的电影有着浓郁的义和团色彩和打倒洋鬼子的排外心理。他们以李小龙的电影为什么深受海外华人,甚至黑人、波多黎各人青睐来证实这一点。
在欧美,李小龙跟众多的少数民族一样,深感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之耻辱,李小龙确有借电影渲泄积郁于胸的愤懑之意向。他的意向与欧美的少数民族相吻合,李小龙实现了他们将白人打翻在地,一泄心头之恨的梦想。他们把李小龙当偶像崇拜。
这种状况在港澳台、在今日的大陆亦是如此,中国人在近、现代史上饱受西洋人及东洋人的侵略与压迫,人们曾渴望反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英雄出现,李小龙正是这种英雄的化身,他为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怨气!
在《精武门》中,李小龙在外滩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牌;他把“东亚病夫”的匾牌送回给日本武士,并痛打东洋人。此刻,戏院观众一片欢呼,酣畅淋漓之极!
在《猛龙过江》与《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力战西洋拳师,将他们打得人仰马翻,一败涂地,同样大快中国人之心!
李小龙在电影中,似乎老跟空手道过不去。这与他在美国的经历有关。他初到美国时,中国功夫默默无闻,而日本的空手道却在美国的武术界大行其道。中国功夫倍受歧视,自不待说。李小龙在美国创立截拳道,曾被一些空手道人物视他为仇敌,李小龙为此而屡受挑衅甚至遭致暗算。
李小龙在电影中,自然有泄恨的成份,但他最主要的是证实:截拳道是当今世上最先进的武道。在电影中,李小龙总是把空手道武士安排为敌对方。
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直截了当强调空手道不如国术这一观点。但他这种观点,最初不为店伙计(以小麒麟为首)所接受,他们认为国术不及空手道,要对抗洋人,就得学空手道。当李小龙以国术大破空手道时,他们才心服口服,拜李小龙为师学国术。李小龙与罗礼士决斗,大有国术大战空手道之用意。
在《精武门》中,李小龙与铃木宽殊死搏斗,也含有中国拳术与日本空手道试比高低的味道。
最后获胜的自然是中国功夫师李小龙。
作为电影观众,自然不会去探究李小龙以空手道为对手的含义,见李小龙所饰的中国同胞获胜,顿觉扬眉吐气。同时,也为中国功夫之神威而深深地自豪。
李小龙的电影轰动一时,其魅力且能久而不衰,原因之一是迎合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
现在的问题是:李小龙的电影,在日本、在欧美也大受欢迎!
人们在深入探讨李小龙电影之时,会发现李小龙并非那种一味排外的狭隘的民族心理。
他嫉恶如仇。
他的爱憎标准并非以同胞与异族来划分的。他恨的是邪恶的外国人,对同胞中的败类,他同样憎恨。
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龙视为仇敌,并且将其消灭的正是一个中国华侨中的恶霸(韩英杰饰)。在《龙争虎斗》中,韩(石坚饰)不仅是个中国人,还与李同出于一门武术流派少林寺,可韩是个十恶不赦的魔头。
李小龙的电影,除他的绝顶功夫为世界电影观众所倾服外,他的观念倾向也是能为世界电影观众所接受的。
这是他的电影具有国际性的双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