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俄罗斯战斗机商业出口的成功历史还有其他不太愉快的方面。从组装苏-27SK战斗机开始,中国逐步把重点转向其本土化产品歼-11的研制和生产上。虽然歼-11在一系列性能上,包括发动机寿命和机载设备性能,明显不如俄罗斯产品,但是仿制进程本身大幅提升了中国军事航空工业的能力,加快了中国空军战斗机更新换代进程。
俄媒称,苏-35的性能接近于第5代战斗机,中国早已对它非常感兴趣,但是俄方担心一旦对华出口苏-35,可能会重复苏-27在中国遭到仿制的命运,毕竟谁都不可能担保中方不会试图仿制苏-35。只有不少于50架的大批量供应才能部分减少潜在损失,使中方对它的仿制丧失实际意义,而俄罗斯生产商也能利用出口收入研制更加先进的飞机。首批24架苏-35未必足够用来化解5到10年后中国研制出仿造品的损失。另外一种降低交易风险的方式是向中国供应简化版苏-35,这个方案完全可能会被实践应用。24架苏-35简化版的出口可以报价15亿美元(编者注:单价约6200万美元),相比标准版苏-35已经超过1亿美元的单价来说,不会显得特别昂贵。考虑到仿制飞机至少需要5-7年时间,因此供应简化版苏-35的方案完全可以接受,虽然这也未必是最佳方案。当然,对俄罗斯来说,化解风险的最佳方案是最大程度地减少高科技军事装备对中国的供应,利用国内市场订单弥补潜在的损失。(编译: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