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昆明恐袭案注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如一些评论所说,历史给这个事件的定位将会类似于美国的9.11,因为从这个事件开始,“中国版反恐”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反恐之路。
首先一点,当然是发生的地点和暴烈的程度。既然能发生在昆明,能发生在火车站,能一次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今后任何形式和任何规模的恐袭就都有可能。这就意味着,对中国来说,恐袭再也不是遥远地区的偶发事件,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第二点,是发生的时机。由于正值中国两会召开之前,这一恐怖事件从全国关注通过两会直接上升到全国表态乃至全国决策,舆论热点迅即转为工作重点。“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根本还在争取民心,”张春贤书记在两会的发言中,已经给出了思路。
第三点,是西方的态度。西方的第一反应,一如既往,不承认这次暴力袭击是恐怖主义行径,西方各大主流媒体使用了各种变通修辞,就是避用恐怖袭击这个概念。虽然后来又勉强承认,但其基本态度已经非常明朗:中国政府的反恐,不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反恐大局之内,中国所定义的恐怖主义,不被西方所接受。
上述三点结合起来,客观上已经宣告了中国版反恐的诞生。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认清中国版反恐与西方版反恐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所在,稳步走上中国自己的反恐之路,并避开西方版反恐越反越恐的陷阱。这是事关中国反恐大业成败的大事。
西方版反恐的本质是捍卫既定秩序
和其他主义相比,恐怖主义看起来语焉不详、定义含混,其实这是假象。在西方政治家心目中,这个概念一直有着精确的标准,并不随便乱用。虽说任何引发公众恐慌的暴力事件都可称之为恐怖事件,但只有某一类带有明确政治意识形态的事件,才被承认是恐怖主义行径,范围很窄。
正如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所说,“一件事是否属于‘恐怖主义’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会引起显著的法律后果。这个词,从某一角度来说,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政治词汇。它可以一手结束所有辩论,将恐惧的程度拉到最顶端,并让政府在此名义下为所欲为。”
说到底,在西方眼里,真正的恐怖主义,就是带有颠覆当前全球秩序这一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暴力行为,由于全球秩序是由西方所确立并主导的,因此颠覆这一秩序也就是挑战西方领导地位。
换句话说,恐怖主义的内部定义其实是颠覆主义或造反主义,而全球反恐的背后意识形态其实是秩序主义或镇压主义。由于全球等级秩序和西方领导权这个事不便明说,毕竟联合国宪章中白纸黑字写着各国一律平等、尊重民族自决,所以只好用恐怖主义这么一个半通不通的名词代替各种旨在颠覆秩序的暴力抗争,同时用反恐代替各种旨在捍卫秩序的暴力措施,使用者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