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关洲际导弹的新闻不断:日本发射具备发展洲际导弹潜力的固体火箭;印度两次试射“烈火-5”新型导弹;美国从兵器库里翻出“民兵-3”导弹测试发射;俄罗斯新型潜射洲际导弹服役后首次试射失败……
事实上,自问世以来,洲际导弹虽被视作“大国长剑”却从未用于实战,现代战争中反而是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大行其道、大显身手。
那么,目前为何仍有不少国家竞相“燃炉铸剑”?研制洲际导弹,需要突破哪些技术难关?着眼未来战争,它又有何新的发展趋势?请看来自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专家的解析。
从冷战产物到大国名片
洲际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计划。后来,二战中德国战败,这一计划未能实施,但发展出了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V2。此后,人们便尝试将导弹的射程一再扩展。
按照国际惯例,洲际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弹道式导弹。不过,不同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意图不同,对洲际导弹的射程规定也不尽一致。正是如此,印度才宣称其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烈火-5”导弹为洲际导弹。
洲际导弹一般采用两台或三台发动机串联接力推进,携带核弹头,可用于远程攻击敌国领土上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根据发射位置的不同,洲际导弹可分为陆基和潜射两种,相比中、短程弹道导弹,它不仅射程更远,而且速度更快、打击威力更大、准备工作也更复杂。
与核武器等许多战略性武器类似,洲际导弹的诞生和发展也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密切相关。1957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射程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被苏军称作“老七”,北约代号为SS-6的P-7型弹道式导弹。这款导弹带来的全新远程核打击能力,大大改变了美苏战略力量对比。惊恐之下,美国也于1959年装备了第一款洲际导弹“宇宙神”。从此,两个武器大国在国际上掀起了洲际导弹数量与质量的长期竞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洲际导弹已多次升级换代,如今,它正逐步从多弹头、大当量、大规模部署向提高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方面转变。
【世界五大陆基洲际导弹排名东风41可排第一】
目前,世界公认的拥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际导弹的国家已扩展为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等5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洲际导弹成为体现大国威慑力的重要“名片”。
洲际射程≠洲际导弹
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试射远程火箭和导弹,不少媒体由此推断其可能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导弹或火箭的确可能达到洲际导弹的射程,但与研制出真正的洲际导弹仍有一定的距离。
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具备用固体燃料火箭将飞行器送入太空的能力,但其制导控制系统能否实现全程导引、准确命中地面目标还未经验证;有的国家中远程弹道导弹具备一定的动力和制导技术,但其动力技术能否支撑导弹达到洲际射程,还值得继续观察;还有的国家宣称其已拥有洲际导弹,但由于弹头载荷有限,导弹起飞重量偏大,要实现机动发射也还有不小差距……
总的来看,不少国家的火箭或导弹即使勉强有了洲际射程,也只是初步解决有无问题,要实现洲际导弹的机动化、实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种高技术战略性武器,洲际导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发洲际导弹的技术难点有很多,其中最基础的当属大推力动力技术。洲际导弹的发动机燃烧室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和几十个大气压的高压下工作,功率可达几百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用电量,这对发动机的制造材料和工艺要求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