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在板桥当技术员,老书记每次在外地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搞试验,并时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到板桥样板点察看、询问,并和技术员一起栽插。”保山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毕景亮回忆,“有几次他大年三十晚上到板桥看望技术员,对大家说:‘你们很辛苦,但做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1978年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成功,杨善洲马上组织5县区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学习。京国92在全区顺利推广,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关,群众都由衷地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还给记者讲了一则“新品种产量不高公家赔”的趣事:1964年,时任施甸县委书记的杨善洲出差时得知“台北8号”稻谷单产较高,产地气候又和施甸的气候较为接近,回来后就让县农业组和上级联系引进“台北8号”,由县委机关在罗街建立试验田进行试种。当时,群众观念保守,不愿意种植新品种,杨善洲便许下诺言:如果“台北8号”亩产达不到400斤,由县委进行等量补偿。秋收时节,县委组织全县公社干部、群众在实验田现打现收,“台北8号”亩产达900斤,老品种亩产400斤,现场参观的公社干部、群众从此打消了顾虑。1966年,施甸全县种植“台北8号”2万亩,丰产丰收,缓解了全县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1978年,保山地区的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新高,以后每年以11%—13.2%的速度增长。1981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64250万公斤,水稻单产在全省连年排名第一,保山从此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群众称为“粮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