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事观察 > 正文 >

擅长插秧的“粮书记”

2014-06-07 15:36:24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编者的话: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亲力亲为,在很多地方搞了自己的样板田。通过推广良种、改进技术等方式...

  编者的话: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亲力亲为,在很多地方搞了自己的样板田。通过推广良种、改进技术等方式,把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他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作“粮书记”。Efp老兵苑

  堂堂一位地委书记,居然擅长插秧?这在保山,却不是什么稀奇事。Efp老兵苑

  1982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何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杨善洲正好到当地调研,看见他们插秧的姿势不规范,就上前去说:“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Efp老兵苑

  农民们看他的打扮,以为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答:“你会栽你来栽嘛!”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田一边讲一边示范。农民们惊奇地发现,他很快就栽了一大片,而且栽得均匀整齐。Efp老兵苑

  保山市原政协主席胡应舒告诉记者,这类故事在保山流传着好多个版本,因为杨善洲手把手教过的农民数不胜数。当年,杨善洲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0.5亩的个人样板田,施甸的里山头、姚关都有包谷样板地。他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下乡时见到不规范的栽插现象,他就要亲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地示范。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现在,当地的群众还在采用这种插秧方式。Efp老兵苑

  杨善洲多次说过:“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为此,他一面推广良种、坡改梯、改良土壤,一面推广科学的种田技术、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粮食生产发展迈上大台阶。Efp老兵苑

  在施甸县姚关镇有不少荷花塘,如今许多农户依托美丽的荷塘搞起了农家乐。退休干部董福寿告诉记者,这些荷塘里的淤泥,曾被杨善洲用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当时的姚关区姚关公社有耕地1514亩,人均0.88亩,土地非常贫瘠。一半是“风吹遍地跑,下雨顺水漂”的香面土,一半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白胶泥。冬季,杨善洲组织群众把姚关荷花塘、山邑海子一部分水撤干,将潭中的淤泥晒干、打碎以后挑到地里增肥。“全社750亩耕地先后改良过两次,共计挑土40万担,平均每亩530担,给原来贫瘠的土地铺上了一层2至3寸厚的肥土,把原来的香面土、白胶泥变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姚关公社玉米的亩产一下子提高到419斤。”Efp老兵苑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