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图书馆里,有两个特殊的大书架,摆满了中外文书籍、杂志,不少已被翻阅得卷了边;还有一大排不同类型的笔记本,封皮也已磨损褪色。
记者翻开这些书籍,只见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打开这些笔记本,只见里面记满了各种各样的病例,来龙去脉详详细细,所思所想真切感人。
这些书籍资料的捐献者是同一个人:胥少汀。他是全军知名骨科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今年91岁,从医71载,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翻阅这些纸页,就像阅读一棵医学“常青树”的闪光年轮。
其实,比这些书更厚重的那本“大书”,是胥少汀本人。
从医71载,手术几千例,他始终坚持一个行医标准——
“无德不行医,无术不为医”
今年2月16日,北京电视台演播厅《身边》访谈栏目演播现场。两位嘉宾——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士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见面握手,那一刻,泪花在年轻女士的眼睛里闪动,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次看似普通却极不寻常的握手。这次握手,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整整18年:当时,这位年轻女士还是一名14岁的花季少女;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当时,这位老人73岁;如今,他已是91岁高龄!
年轻女士名叫杨晓霞,老人就是胥少汀。
18年前,杨晓霞身患罕见肢体溃烂症,病情曾经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北京掀起了一场拯救“小花”的爱心行动。胥少汀把杨晓霞收治住院,用精湛的医术为她保住了右手肘关节。
“我这辈子最感谢、最难忘的人就是胥爷爷!现在,我借助假肢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忆及往事,杨晓霞激动不已,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让这朵“小花”美丽绽放,只是胥少汀71年从医生涯中创造的奇迹中的一个。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一次。
离休时,胥少汀已经年过八旬。这是一张他离休前的工作表:每周二出门诊,周三查房,同时负责管理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带4名研究生,担任《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5家杂志的编委。85岁那年,他操刀做了30多台手术,有时累得实在直不起腰,就坐在高凳子上做手术……
“无德不行医,无术不为医。”一生做了成千上万例手术的胥少汀,把这一信条铭记在心中,也践行在行医的每一个日子里。
那年,一名年轻军人因车祸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专家会诊后认为,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也没有先例。
望着小伙子痛苦的表情,胥少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一条一条修复马尾神经!
显微镜下,胥少汀额头上的汗珠渗透了手术帽,手中的银针像绣花一样精细,1根、2根、3根……患者的神经重新有了知觉。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成功。
之后,胥少汀对这名患者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随访,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世界医学界引起反响。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慢声细语。胥少汀在骨科界声名远扬,专程前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名患者,经常推迟下班直至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一次,胥少汀自己刚做完膝关节镜手术,当得知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他看病时,还是硬撑着去接诊。